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比刘伯温低调,比李善长通透?他曾是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为何能在朱元璋刀下全身而退?

比刘伯温低调,比李善长通透?他曾是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为何能在朱元璋刀下全身而退?

发布日期:2025-11-24 04:08    点击次数:190

洪武二十三年,南京城的深秋透着刺骨的寒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押赴刑场,连同全家七十余口一同问斩,这位曾经被朱元璋比作“萧何”的开国功臣,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而在此之前,被誉为“神算”的刘伯温,在病榻上饮下朱元璋派太医送来的汤药后,便腹痛不止,不久便含恨而终。

明初的功臣榜,仿佛一张死亡名单。徐达、蓝玉、傅友德、冯胜……一个个战功赫赫的名将、智计百出的谋臣,要么被赐死,要么被株连,能善终者寥寥无几。可谁能想到,有这样一位谋士,他为朱元璋定下了夺取天下的核心战略,功劳不亚于刘伯温和李善长,名气却远不如二人,最终却能在洪武二年就潇洒隐退,安然活到七十二岁,避开了所有血雨腥风。

他就是朱升,一个被历史严重低估的“隐形军师”。毛泽东曾在会议中提到他:“朱升若在,会怎么看原子弹?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咱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倒是契合。” 这九个字,看似简单直白,却藏着定国安邦的大智慧,不仅让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战略典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低调的智者,看看他如何用九字方针定大明,又如何用一生通透保全身。

1、乱世隐士:朱熹后人的坎坷仕途

元成宗大德三年,朱升出生在徽州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一个半儒半农的家庭。他的父亲朱秀饱读诗书却不求功名,半辈子都在田间地头和书本之间打转,这种耕读传家的氛围,让朱升从小就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意思的是,朱升是南宋大儒朱熹的五传弟子,骨子里自带儒学的通透和理性,这也为他后来的战略眼光和处世哲学埋下了伏笔。

朱升的聪明是出了名的,八岁开蒙,十九岁就考中了秀才,乡亲们都称他为“神童”。但他并没有恃才傲物,反而更加刻苦,先后拜在同乡理学家陈栎、九江名儒黄泽门下,潜心钻研《易》《书》《诗》《礼记》等经典,尤其对《易经》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后来提出的“缓称王”策略,其实和《周易》中“潜龙勿用”的思想一脉相承,讲究隐忍蛰伏,等待最佳时机。

四十二岁那年,朱升考中江浙行省乡试第二名,四年后被授予池州路儒学教授。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荣誉,儒学教授虽然官阶不高,但掌管一地教育,是文人墨客敬仰的对象。朱升在任上兢兢业业,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很快就打响了名气。可好景不长,元末的乱世很快就打破了这份平静。

当时,蕲州罗田人徐寿辉起兵反元,建立了天完政权,兵锋直指池州。元军的腐败无能让朱升彻底失望,他看着官府横征暴敛,看着百姓流离失所,深知大元的气数已尽。与其在官场中同流合污,不如归隐山林静观其变。于是,在五十岁那年,朱升毅然辞去官职,带着家人搬到了歙县石门山,一边开馆讲学,一边著书立说,过起了隐居生活。

在石门山的几年里,朱升并没有与世隔绝。他一边给学生们讲授经史子集,一边密切关注着天下大势。他游走于徽州的山水之间,和樵夫、渔民、农夫聊天,了解民间疾苦,也收集着各路义军的消息。这段经历让他对元末的局势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元军虽然腐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各路义军虽然势大,但各自为政,互相攻伐,谁都想称王称霸,却没人懂得稳固根基。这些观察和思考,都在为他日后的“九字方针”积蓄力量。

朱升在石门山讲学期间,还写下了《前图》《枫林集》等著作,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对兵法的理解都融入其中。他的学生遍布徽州各地,不少人后来都成了朱元璋的部下,这也为他后来与朱元璋的相遇埋下了伏笔。当时的朱升,就像一位隐藏在深山里的智者,默默等待着那个能听懂他谋略、能践行他主张的明主。

2、茅庐献策:九字方针定乾坤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克徽州。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支不小的队伍,占据了应天、徽州等地,但处境其实十分艰难。东面是占据江浙富庶之地的张士诚,财大气粗,兵精粮足;西面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拥有庞大的水军,实力远超朱元璋;南面是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虽然实力较弱,但也时常趁火打劫;北面还有元军的主力部队,虎视眈眈。

朱元璋就像夹在中间的“受气包”,地盘不大,粮食短缺,兵力也不如对手。他深知,想要在乱世中活下去,甚至夺取天下,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可他手下的将领大多勇猛善战,谋士却寥寥无几,李善长虽然擅长后勤管理,但在战略布局上稍显不足;刘伯温此时还隐居在青田,没被朱元璋请出山。就在朱元璋愁眉不展的时候,大将邓愈给他推荐了一个人。

邓愈在攻打徽州时,偶然在休宁齐云山的道观里看到了一首题诗:“日月并行照大千”,落款是“枫林先生”。邓愈早就听说过石门山有位名叫朱升的隐士,学识渊博,深通韬略,便派人打听,果然这首诗就是朱升所写。邓愈连忙向朱元璋举荐:“此人堪比诸葛亮,若能请他出山,大事可成!”

朱元璋求贤若渴,一听有这样的人才,立刻就来了精神。他效仿刘备三顾茅庐,换上便装,亲自带着几名随从前往石门山拜访朱升。可第一次上门,朱升却避而不见,只留下了一个锦囊。朱元璋打开一看,里面写着“善待百姓,不妄杀戮”六个字。朱元璋当时就明白了,朱升这是在考验他的胸怀和格局。

当时的义军大多烧杀抢掠,失去了民心,朱元璋也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回到军营后,立刻下令整顿军纪,严禁士兵抢劫百姓财物、掳掠妇女,还开仓放粮,救济徽州的穷苦百姓。百姓们拍手称快,纷纷称赞朱元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朱元璋做完这一切,再次前往石门山拜访朱升。这一次,朱升没有再拒绝。

两人在石门山的茅屋里促膝长谈,朱元璋虚心求教:“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我想平定天下,拯救百姓于水火,不知先生有何良策?” 朱升看着眼前这位三十岁出头、眼神中充满野心和诚意的年轻人,沉思片刻,缓缓说出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就是这九个字,像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朱元璋的前路。朱元璋听完后,茅塞顿开,激动地一拍大腿:“先生此言,真是金玉良言!我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九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战略智慧,每一个字都直指要害,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期发展规划。

朱升看着朱元璋兴奋的样子,进一步解释道:“如今群雄割据,谁都想当老大,但枪打出头鸟。元军虽然虚弱,但依然是名义上的正统,号召力还在;陈友谅、张士诚之流,目光短浅,急于称王,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你现在实力还弱,若是急于称王,只会引来元军和其他义军的联合打压,到时候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高筑墙,就是要巩固你的根据地,把应天、徽州这些地方打造成铜墙铁壁,让敌人打不进来;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生产,让士兵屯田种地,储备足够的粮食,没有粮食,再勇猛的军队也撑不了多久;缓称王,就是要低调行事,继续拥戴小明王韩林儿,打着红巾军的旗号发展自己,避开元军的锋芒,等实力足够了,再图大业。”

朱元璋听完后,对朱升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朱升见朱元璋确实是个可塑之才,而且虚心纳谏,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一年,朱升五十九岁,朱元璋三十岁,一对相差二十九岁的君臣,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朱升的出山,不仅为朱元璋带来了九字方针,更带来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战略践行:从弱到强的逆袭之路

朱升出山后,立刻成为了朱元璋的首席谋士,但凡军国大事,朱元璋都会先征求他的意见。而朱元璋也确实听话,严格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行事,一步步从弱到强,完成了华丽的逆袭。

高筑墙:打造坚不可摧的根据地

“高筑墙”的核心是巩固防御,打造稳固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纳朱升的建议,将应天(今南京)作为核心根据地,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墙。朱升亲自参与城墙的设计,提出了“三重防御体系”的构想:外有长江天险作为天然屏障,中有石头城作为第一道防线,内修应天府城墙作为核心防御。

应天府的城墙修得极其坚固,用的是糯米灰浆砌筑,这种灰浆粘性极强,比现在的水泥还要牢固。城墙高达十四米,宽十一米,周长超过三十公里,城墙上设有瞭望孔、射孔、垛口等防御设施,还修建了中华门、聚宝门等十三个城门,每个城门都设有瓮城,易守难攻。尤其是中华门,被誉为“中华第一门”,里面设有二十七个藏兵洞,最多可容纳三千名士兵驻守,即使被敌人围困,也能坚守数月之久。

后来,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应天,就是因为应天城墙坚固,防御严密,陈友谅久攻不下,才给了朱元璋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而这座城墙的坚固程度,就连几百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都得到了验证,日军用重炮轰炸中华门,城墙虽然布满弹痕,却始终没有倒塌,成为了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

除了修筑城墙,朱升还建议朱元璋在根据地内修建堡垒、加固关隘,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网络。在徽州、池州等地,朱元璋的军队按照朱升的规划,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和烽火台,一旦有敌人来犯,烽火台立刻点燃烽火,周边的军队就能迅速集结,共同抵御敌人。这种严密的防御体系,让朱元璋的根据地固若金汤,无论陈友谅、张士诚如何进攻,都始终无法突破,为朱元璋积蓄实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广积粮:粮草充足兵自强

“广积粮”是九字方针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粮食,一切都是空谈。元末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粮食短缺成为了所有义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义军之所以烧杀抢掠,就是因为缺粮,而这又导致他们失去民心,陷入恶性循环。

朱升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他向朱元璋提出了“军屯制”的建议,让士兵们“战时为兵,闲时务农”。朱元璋立刻采纳,下令在江淮地区开垦荒地,每个士兵都分配十五亩土地,平时耕种,战时打仗。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朱升还建议朱元璋兴修水利,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修筑堤坝、开挖水渠,解决灌溉问题。

在朱升的主持下,朱元璋的根据地掀起了一股屯田热潮。士兵们放下兵器,拿起锄头,在荒芜的土地上辛勤耕种。朱元璋还制定了奖励政策,士兵屯田收获的粮食,除了上缴一部分作为军粮,剩下的可以归自己所有;如果超额完成任务,还能得到赏赐。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士兵们的积极性,大家开荒种地的热情高涨。

同时,朱升还建议朱元璋实行“粮长制”,规定每一万石粮食设一个粮长,由当地的乡绅担任,负责征收粮食、管理仓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不仅提高了粮食征收的效率,还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确保了粮食能够足额入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据《明实录》记载,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控制区的粮食储备已经达到了八百万石,是陈友谅的三倍之多。充足的粮食储备,让朱元璋的军队再也不用为粮草发愁,士兵们吃饱穿暖,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的军队因为粮食短缺,士气低落,而朱元璋的军队则粮草充足,越打越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除了粮食,朱升还注重其他物资的储备,比如布匹、食盐、铁器等。他建议朱元璋鼓励民间手工业发展,开设作坊,打造兵器、农具,满足军队和百姓的需求。在朱升的治理下,朱元璋的根据地不仅军事防御坚固,经济也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纷纷支持朱元璋的军队,为他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心基础。

缓称王:低调隐忍避锋芒

“缓称王”是九字方针中最能体现朱升政治智慧的一条,也是朱元璋能够避开杀身之祸、稳步发展的关键。元末的各路义军首领,大多急功近利,一旦占据了一小块地盘,就迫不及待地称王称帝,享受荣华富贵。比如张士诚,占据高邮后就自立为“诚王”,建立了“大周”政权;陈友谅更是野心勃勃,杀死徐寿辉后,立刻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政权。

这些人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过早地称王称帝,不仅引起了元军的重点围剿,还遭到了其他义军的嫉妒和攻击,成为了众矢之的。元廷虽然腐朽,但对付一个小小的“反王”还是绰绰有余的,张士诚就曾被元军围困在高邮,差点全军覆没;陈友谅称帝后,更是成为了各路势力的眼中钉,朱元璋、张士诚都把他当作主要敌人。

而朱元璋在朱升的建议下,始终保持低调,坚决不称王称帝。他继续拥戴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对外宣称自己是红巾军的一员,听从韩林儿的号令。朱元璋还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但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低调行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巩固根据地、发展实力上。

有人曾劝朱元璋称王,说:“如今将军实力雄厚,地盘广阔,早就该称王了,何必屈居人下?” 朱元璋征求朱升的意见,朱升摇摇头说:“现在还不是时候。称王容易,树敌难防。元军还在,陈友谅、张士诚虎视眈眈,你一旦称王,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你,到时候我们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不如继续隐忍,等我们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实力足够强大了,再称帝也不迟。”

朱元璋听从了朱升的建议,始终没有称王。这一策略让朱元璋成功避开了元军的锋芒,元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围剿张士诚、陈友谅等“反王”身上,根本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朱元璋趁机发展自己的实力,招兵买马,扩充地盘,等到元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成为了不可撼动的强大势力。

直到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推翻了元军的主力,统一了江南地区,才在应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再也不用担心有人能威胁到他的地位了。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升“缓称王”的战略智慧,正是这份隐忍和低调,让朱元璋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最终笑到了最后。

4、朝堂辅佐:功成不居的开国元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朱升因为立下了定国安邦的大功,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还担任知制诰、同修国史,成为了皇帝的高级顾问,凡军政机密,朱元璋都会与他商议。此时的朱升,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但他依然兢兢业业,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定鞠躬尽瘁。

制定礼乐制度,规范朝堂秩序

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项制度都不完善。朱升作为饱学之士,又深通儒学经典,自然成为了制定礼乐制度的核心人物。他牵头组织儒生,参考历代的礼乐制度,结合明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明集礼》,对祭祀、朝会、宴会、丧葬等各种礼仪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比如祭祀礼仪,朱升规定了皇帝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流程和仪式,要求皇帝亲自祭祀,以示对天地祖宗的敬畏;朝会礼仪则明确了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官员们上朝的顺序、站立的位置、行礼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确保朝堂秩序井然。这些礼乐制度的制定,不仅规范了朝堂秩序,还强化了皇权,让明朝看起来更加正统、更加威严。

朱升还参与制定了宗庙时享斋戒之礼,规定了皇帝和官员在祭祀前要进行斋戒,清心寡欲,以示虔诚。他还建议朱元璋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为明朝的发展储备力量。在朱升的努力下,明朝的礼乐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秩序也日益稳定,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编纂《女诫》,防范后宫干政

除了制定礼乐制度,朱升还受朱元璋之命,与其他儒生一起编纂《女诫》。朱元璋深知后宫干政的危害,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是因为后宫干政而走向衰落,他不想重蹈覆辙。于是,他让朱升等人收集古代贤后妃的事迹,编写成《女诫》,作为后宫嫔妃的行为准则。

朱升率领儒生们查阅了大量的史料,精选了历代贤后妃的故事,比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周武王的母亲太姒、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等,她们都是贤良淑德、不干预朝政的典范。《女诫》中详细规定了后宫嫔妃的职责和行为规范,要求她们孝敬公婆、和睦姐妹、抚育子女、不干预朝政,做一个合格的后妃。

这本书编成后,朱元璋下令颁发给后宫,要求所有嫔妃都必须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在《女诫》的约束下,明朝初期的后宫嫔妃们都比较安分守己,没有出现后宫干政的现象,这也为明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朱升在编纂《女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识和智慧,让这本书成为了古代后宫教育的经典之作。

5、鄱阳湖救驾,生死一线显忠勇

很多人都以为朱升只是个文弱书生,只会出谋划策,其实不然,他在战场上也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甚至还救过朱元璋的性命。在著名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升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

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之一。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几百艘大型战船,气势汹汹地攻打朱元璋。而朱元璋只有二十万大军,战船也大多是小型的,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战争初期,朱元璋的军队屡战屡败,处境十分艰难。

在一次激战中,朱元璋亲自乘坐指挥船坐镇指挥,没想到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率领几艘战船突然冲出,直扑朱元璋的指挥船。张定边勇猛善战,很快就突破了朱元璋的防线,指挥船被团团围住。陈友谅的士兵箭如雨下,纷纷射向朱元璋的指挥船,情况十分危急。

朱元璋当时正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根本没注意到危险已经来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在他身边的朱升突然扑了过来,一把将朱元璋推入船舱。几乎就在同时,一支流矢呼啸而来,正好射中了朱元璋刚才坐的胡床,箭镞穿透木板三寸多深,场面惊心动魄。

朱元璋被推入船舱后,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差点就丧命了。他看着朱升,又看了看被箭射穿的胡床,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说:“先生救了我一命啊!” 朱升镇定地说:“陛下乃真龙天子,自有上天保佑,但战场凶险,陛下以后一定要多加小心。” 随后,朱升又献计,让朱元璋的军队集中火力攻打张定边的战船,最终击退了张定边,化解了危机。

这场生死救援,让朱元璋对朱升更加信任和敬重。他没想到,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谋士,不仅谋略过人,还如此忠勇,愿意为他舍生忘死。而朱升的这一行为,也让他在朱元璋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位谋士,更像是一位可以信赖的长辈。

6、急流勇退:看透帝王心的生存智慧

洪武二年,明朝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天下大定,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常遇春被封为鄂国公,一个个功臣都加官进爵,风光无限。可就在这个时候,七十一岁的朱升却向朱元璋呈上了《请老归山疏》,请求辞官归隐。

朱升的这一请求,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意外。他没想到,在这个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朱升竟然会选择辞官。朱元璋极力挽留,说:“爱卿立下了盖世奇功,朕正要好好赏赐你,你怎么能走呢?如果你不想担任要职,朕可以让你不用每天上朝,在家颐养天年,享受荣华富贵。”

朱升却摇摇头,说:“老臣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日渐衰弱,实在无法再为陛下效力。而且老臣一生淡泊名利,只想归隐山林,安度晚年。还请陛下恩准。” 朱元璋见朱升态度坚决,又说:“你要是执意要走,那把你的儿子留下来吧,朕会赐给他爵位和官职,让他为大明效力。”

没想到,朱升一听这话,立刻老泪纵横,跪在地上说:“陛下,老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他事君之忠有余,但保身之哲不足。老臣之所以不让他当官,就是怕他以后不得善终啊!还请陛下看在老臣的薄面上,赐他一个完躯,让他远离官场,安度一生。”

朱元璋被朱升声泪俱下的请求打动了,他没想到朱升竟然如此悲观。朱元璋说:“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虑及此乎?你放心,有朕在,一定会保护好朱同的。” 说完,朱元璋便赐给朱升父子一块免死铁券,承诺可以免除他们一次死罪。

朱升拿到免死铁券后,并没有感到安心,反而更加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他知道,帝王的心思最难揣测,今天的承诺,明天可能就会作废。免死铁券虽然是无上的荣耀,但在绝对的皇权面前,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于是,朱升在谢恩之后,便带着家人准备离开应天。

他能顺利回到家乡吗?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升并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休宁,也没有去之前隐居的歙县石门山,而是带着家人沿着长江一路向东,辗转来到了东海之滨的西溪胥宇(今江苏盐城),在南龙港建了一座房屋,隐居了起来。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里远离京城,偏僻荒凉,不容易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朱升归隐后,每日与渔夫樵夫为伴,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他还经常教育儿子朱同,要低调行事,远离官场,不要贪图荣华富贵。可朱同并没有完全听从父亲的教诲,后来还是进入了官场,担任了礼部侍郎。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朱升为什么如此坚决地要辞官归隐?他真的只是因为淡泊名利、年老体衰吗?还是说,他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为人,知道自己如果继续留在朝堂,迟早会落得和其他功臣一样的下场?

这张朱元璋赐下的免死铁券,真的能保住朱升的性命吗?

7、归隐善终:智者的结局与遗憾

朱升隐居在西溪胥宇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每天读书写字,种菜养花,偶尔会和当地的百姓聊聊天,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当地的百姓都很敬重这位曾经辅佐朱元璋定天下的老谋士,经常会送一些土特产给他,朱升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和百姓们打成一片。

洪武三年十二月,朱升病逝,享年七十二岁。他去世后,当地的百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南龙港的一片荒地上。朱升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九字方针和处世智慧,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他成为了明初唯一得以善终的顶级谋士,也成为了历史上“明哲保身”的典范。

可朱升的晚年,并不是没有遗憾。他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他的儿子朱同,虽然得到了免死铁券,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刀。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大兴株连之罪,很多功臣都被卷入其中。朱同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胡惟庸的谋反,但他担任礼部侍郎期间,与一些涉案官员有过交往,最终还是被朱元璋以“坐事死”的罪名赐死。

朱元璋虽然赐给了朱同免死铁券,但在皇权面前,这张铁券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违背当初的承诺,杀害了朱同。不过,朱元璋念及朱升的功劳,还是给了朱同一个“完躯”,赐他自缢而死,没有株连他的家人。

朱同的死,是朱升一生最大的遗憾。他虽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远见,成功避开了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保全了自己,但却没能保住儿子的性命。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帝王的冷酷无情,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任何的承诺和恩情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朱升的选择依然是明智的。如果他当初没有辞官归隐,继续留在朝堂,以他的功劳和地位,必然会成为朱元璋猜忌的对象,最终很可能也会落得和李善长、刘伯温一样的下场。他的急流勇退,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为朱家后人留下了一线生机。朱同虽然被杀,但他的子孙后代依然在西溪胥宇繁衍生息,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朱升的墓,如今依然保存在江苏盐城的南龙港。墓碑上刻着“明开国谋士朱升之墓”几个大字,默默诉说着这位智者的传奇一生。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缅怀这位被历史低估的谋士,感受他的战略智慧和处世哲学。

8、历史回响:九字方针的古今影响

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不仅帮助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九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智慧,成为了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典范,被后世无数人借鉴和运用。

在古代,很多起义军和割据势力都借鉴了朱升的九字方针。比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在起义初期,就采取了“高筑墙”的策略,巩固自己的根据地;采取“广积粮”的策略,打击地主豪强,开仓放粮,赢得了民心;采取“缓称王”的策略,低调发展,避免过早成为明朝军队的重点围剿对象。虽然李自成最终没有成功建立长久的政权,但他的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与借鉴朱升的战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近代,朱升的九字方针也受到了很多伟人的重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专门分析了朱元璋“不称王”的案例,将其提炼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借鉴了朱升的九字方针,采取了“巩固根据地,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战略,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还曾在会议中提到:“朱升若在,会怎么看原子弹?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咱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倒是契合。” 这也充分说明了朱升九字方针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朱升的九字方针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都借鉴了这一战略思想:“高筑墙”就是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广积粮”就是要积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缓称王”就是要低调行事,稳步发展,不要急于扩张,避免因盲目冒进而陷入困境。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凭借这样的战略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国家发展中,朱升的九字方针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巩固自己的国防,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高筑墙);其次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积累足够的财富和资源(广积粮);最后要保持低调,不称霸,不搞扩张,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为自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缓称王)。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其实也蕴含着朱升九字方针的智慧,这也让这一古老的战略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朱升虽然名气不如刘伯温、李善长,但他的功劳和智慧却丝毫不逊色于他们。他用九个字定国安邦,帮助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小和尚,一步步成为了开国皇帝;他用一生通透,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成为了明初唯一善终的顶级谋士;他的战略思想,跨越了时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朱升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出谋划策,更是洞察人心、看透时局;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功成名就,更是明哲保身、善始善终。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诱惑的时代,朱升的九字方针和处世智慧,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做人要低调隐忍,做事要脚踏实地,既要懂得积蓄力量,也要懂得把握时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全文完!主要参考资料出处:

1. 《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朱升传),清·张廷玉等撰

2. 《明实录·太祖实录》,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

3. 《国榷》,明·谈迁撰

4. 《枫林集》,明·朱升撰

5. 《大明开国功臣传》,现代·吴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