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李锐评周惠谈话:蹊跷又迷惑

李锐评周惠谈话:蹊跷又迷惑

发布日期:2025-08-19 03:20    点击次数:74

李锐评周惠谈话:蹊跷又迷惑

本文所述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见解,仅供参考研究及讨论之用。本平台致力于资料共享,恳请各位读者保持理性态度进行阅读。

多方了解,甄别评估

尊史去伪

[附纪录片:庐山会议]

近期,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采访周惠谈话记录》的文章,作者署名为“张杰”。文中宣称,199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曾派遣人员对周惠进行采访,其中包含了一段涉及庐山会议另一位关键人物李锐的对话。文章借周惠之口,对李锐在庐山会议上的行为提出了所谓“新史料”和“新观点”,例如称“庐山会议之所以呈现如此局面,李锐应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等说法。

我特地拜访了九旬高龄的李锐同志。这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对于五十年前那段历史的始末,仍能条分缕析,心境平和,谈笑风生,对谣言流言则显露出愤慨之情。

盛:《周惠采访纪要》一经网络发布,我便留意到,您曾同意余习广发布一则声明。声明中提到:张杰所发布的所谓《周惠访谈谈话记录》实为一篇虚假的访谈录。众所周知,庐山会议的参与者对此均有明确的认识。以周惠名义对我进行的所谓揭露,不过是虚构之谈。我期望,伪造者张杰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我乐意与他进行公开对质。

这份《声明》的发布已然过去两月有余,然而,那位作者却始终未见公开发声,与此同时,网络上却充斥着各种猜测和热议。一些“专家”撰文指出:《原中顾委委员周惠谈李锐与庐山会议》这一资料的问世,恰似一缕拂面的微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1959年盛夏庐山上笼罩的迷雾,让我们的视野更贴近庐山会议的真实面纱。还有人感叹:“李锐昔日英名,竟在一朝之间毁于一旦,往日所建事业亦随之付诸流水。”且慢。时至今日,昔日参与庐山会议的众多同仁均已离世,唯有您仍健在人间。面对这些来历神秘的“庐山会议真相”,恳请您能予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李锐:我发布《声明》是基于充分的理由。张杰的文章在网络上公布不久,与我同住一栋楼的北京大学刘世定教授便前来告知:他接到周惠的侄孙惠海鸣(原姓惠)从苏州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提到,周惠的夫人范博及其子惠小兵,“对于网络上流传有关李锐老先生的流言深感愤慨”,特地恳请他严肃转达这一信息。“周惠生前,从未有过关于评论李锐的此类谈话。”

此外,据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魏久明所证实:“经查,中央党史研究室并无名为‘张杰’的个体;同时,组织层面亦未曾派遣任何人员对周惠进行过采访。”由此可见,《采访周惠谈话记录》一文纯属虚构,其内容切勿轻信。

在《庐山会议实录》一书中,我对庐山会议的真相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阐述。此书乃应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同志的提议与催促,方得落笔成文。胡乔木同志曾参与庐山会议,对会议内情了如指掌,他深感有必要撰写一本如实记录那段历史的书籍;否则,诸多真相恐将难以被后世所明辨。

我的手稿完成之后,历经乔木先生的细心审阅。此书于1995年问世并正式发行,至今已逾二十载。除却吴冷西曾表达过看法,我在《读书》杂志及《庐山会议实录》增订版附录中已作出回应与辩驳,除此之外,再无他人提出任何异议。

原本一切均明晰可见。然而,近期却突然出现了《采访周惠谈话记录》,对庐山会议的部分事实提出质疑,营造出诸多疑云,更有甚者,竟以诽谤之词,点名攻击我,这无疑令人感到颇为可疑。

盛:据我所了解,张杰所著的《谈话记录》在读者群体中引发了诸多不良反响:许多人纷纷附和,以为庐山会议揭露了“新证据”,竟然真以为“庐山会议之所以演变成这般景象,李锐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呢!

李锐:关于庐山会议,早在1981年6月,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其已有明确的评价与定论。坚信当年毛泽东发起对“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批判,以及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实属错误之举。这一批判与斗争的来龙去脉,以及我在山上的言行举止,均已详尽记录于《庐山会议实录》之中。读者只需耐心阅读此书,便能一目了然。将这场由上至下展开的、明显存在错误的政坛运动的“主要责任”,推诿给一些微不足道的角色,这种做法无疑是颠倒了黑白。就我个人而言,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指责。

盛:近期,前“四人帮”的一员朱永嘉在海外撰文,对庐山会议进行了回顾,指出彭德怀的问题严重,并认为他对庐山的悲剧事件承担着重大责任。马立诚则在2009年12月3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了题为《庐山会议异论》的文章,对朱永嘉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反击。

李锐:朱永嘉的笔触中,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见解,纵然这些观点存在偏差,仍值得展开辩论。相较之下,张杰的文风并非呈现“不同观点”,亦非带来“一缕清风”,而是充斥着谣言与诽谤,实难容忍。

盛:我们必须对谣言和诽谤行为进行有力回击,以澄清事实真相。以张杰为例,他指责您致主席的信是“自作聪明”的行为,称您“撒谎”并“隐瞒”了当晚讨论的敏感内容,进而称您“捅了第一个大漏子”。他还提到李锐的转变,称其“彻底转变立场”,承认自己犯了“反党、反中央、反毛主席”的错误。这些说法真的属实吗?

李锐:书中明确记载:致主席之信非我一人“自作主张”,实乃田家英转述胡乔木所献良策。彼时,彭总致主席之信一经公布,各小组在讨论中便有人追根溯源,询问7月23日我们在黄克诚寓所所议之主席事宜,“湖南集团”的指责便源于此。鉴于主席平日对我颇有好感,乔木认为向我写信或许能更容易获得他的接纳。为打消毛的疑虑,我采纳了田家英与乔木的建议,向毛亲笔致信。该信全文已收录在书中。

在这封致毛的函件中,我确实有所保留,对我们在黄老那里交谈的部分敏感信息未予透露。此举的主要考量是保护黄克诚、周小舟等同志,力求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事实上,主席已敏锐地捕捉到了我们当时的讨论,因此多次与我们进行交流。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不得不如实反映一些情况,并且后来不得不进行一场彻底的“大转变”,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我在《实录》中写道:在反思之际,我刻意将帽子戴得宽大,以求“一劳永逸”,从而避免再次遭受“避重就轻”、“不彻底”等类似的指责。尽管如此,我依旧坚守着原则。此前,我与薄一波同志有过商讨,他明确告知我:在叙述情况时,只需提及“彭、黄、张、周”四人,切勿将其他人牵扯其中。

我是遵薄老之嘱行事。大会《简报》披露了田家英与我平日间紧密的联系。我提及了田家英平日里对毛泽东的一些看法与评论。首当其冲,便是不能忍受任何批评之声;其次,虽能夺取天下,却难以治理左右之人;最后,恳请避免在我百年之后,仍有非议之声传扬。”)竟将周小舟的部分言论,误归咎于我自身。此举并非仅仅着眼于李某一人之私。这又岂能算错,难道这是对“品格”的误解吗?

盛:

待我情绪平复之后,我深刻意识到:违心接受检查,违心赞同那“决议草案”,这实乃我在庐山会议上的重大过失,每当回想起此事,心中便充满了痛苦。此事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尤为深远,自那以后,党内敢于直言者日渐稀少,而迎合权势、阿谀奉承的风气却愈演愈烈。

“或许是李锐所言,不过我记不太清了。”后来,周小舟主动承认,那句话确实出自他的口。

黄克诚的这番言论,无疑有力地佐证了:您与周小舟在庐山会议上的言行,犹如日月横空,光明正大,实无任何指责之处。

李锐:此外,《谈话记录》中所载“夜闯美庐”一事,纯属无稽之谈!众所周知,在庐山会议召开之际,主席的居所四周戒备严密,未经毛的特别许可,亦无相应手续,任何人皆无法擅自入内。即便是彭总这样的杰出人物,起初也难以有机会与毛直接交流,最终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自己的看法。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列席代表”,岂敢在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擅自“深夜造访”美庐呢?!

盛:谈及“夜闯美庐”一事,我曾拜读过周惠亲属惠海鸣于2009年11月16日所撰写的《关于张杰的“周惠谈李锐与庐山会议”一文的声明》。该声明现已在网上公开发表。

张杰在文中提及的所谓李锐“夜闯美庐”一事,实乃“1962年小舟向周惠所述”的说法,纯属谣言,且时间线亦不符。事实上,庐山会议结束后不久,周惠于1960年便被调往北京,此后与小舟再无会面,更无从谈起对时事的讨论。

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张杰所撰写的《谈话记录》纯属虚构。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庐山会议上,您与主席真实交往的点点滴滴?

李锐:在庐山会议的召开之际,主席曾与我进行过三次会面,每次均为数人围坐而谈。

首次聚会恰在7月11日举行,周小舟、周惠以及我本人共同参与其中。

次则为7月17日,此次聚会除了我本人以及二周之外,还迎来了胡乔木和田家英的莅临。

在第三次的会面中,于30日的上午时分,出席者包括黄克诚、二周以及我本人。

这三次交谈的细节,我已在《实录》中详尽记录。除却这些,我未曾单独与毛有过接触;同样,毛亦未曾单独与我有过会面。

先前提及,我采纳了田家英与乔木的建议,于7月30日向毛泽东寄出了一封信,旨在对7月23日在黄克诚处发生的谈话内容进行澄清。本以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却未料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毛泽东实际上已经知晓了我们私下讨论的一些情况,我与所谓的“军事俱乐部”之间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面对这样的局面,我除了坦率承认错误并进行深刻反省,难道还会选择在夜晚擅自造访美庐,自取其辱吗?

《对话摘录》中提及,周小舟被派往广州任职后,田家英在出差途中特地拜访了小舟,并向其透露:在庐山会议期间,李锐与田家英均曾向毛求情,屈膝恳求,实乃荒谬至极!我深知你与田家英亦有所交往,对他应有所了解。田家英与我同为人正直坦荡,绝非常人所言的卑劣之辈。在关乎重大原则的问题上,我们怎会做出低三下四的举动呢?

盛:近日,有关田家英赴广州探望周小舟的消息,据我所了解,汪澍白先生特地拨通了广州的电话,向周小舟的夫人王宁询问详情。尽管她已年届九十七岁,但思维依然清晰。面对询问,王宁明确地答复道:田家英未访问广州见周小舟。此事纯系虚构。

关于您所提及的我和田家英,确实,在五十年代我供职于《中国青年》杂志期间,我与田家英先生有过较为深入的交流与接触。田先生曾向我分享过他对“主公”的崇敬之情,以及他内心的一些苦闷与忧虑。我深知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一位颇具骨气的人物。在你们的守护下,田家英侥幸逃过了庐山的劫难,然而,他却未能避开“文革”这场浩劫,最终在毛泽东的书房——永福堂内,以自裁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坚定意志。

您曾亲口对我提及:安子文曾向您透露,田家英在临终之际,将平日所藏的毛笔书写的小幅宣纸,其中多为唐宋诗词,悉数撕毁,并投入马桶冲之净尽;随后,他将自己吊在一根横跨两书柜之间的绳索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田家英带着满腔悲愤离世,我为此作诗悼念,其中“士可杀而不可辱,铮铮铁骨显刚雄”,“自诀悲凉难许国,伤心岂独一田生”等句,表达了我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悲痛之情。

同样,我由衷敬佩您:两次灾难均未能幸免,您承受了沉重的损失,却始终不屈不挠、挺身而出,这份坚韧与勇气实属不易!

李锐:我与田家英均怀揣着强烈的自尊,然我们的性格却各有千秋。田家英性格刚烈,却又带有脆弱的一面。心怀坦荡的他,无法忍受任何无端的羞辱与伤害,遂毅然选择了“宁为玉碎”的人生轨迹。

我所遭遇的苦难或许超过了田家英:既有政治上接踵而至的毁灭性打击,更有毛泽东所倡导的“六不怕”精神所面对的种种考验。(戴帽、罢官、离异、除名、服刑、断头)我尚存头颅于世,其余身躯已历尽沧桑;更有前妻范元甄在家中屡生事端,对我进行监视与阻挠。

举个例子:自庐山归来,抵达北京之际,田家英来电,称我与彼为“道义之交”。恰逢范元甄在侧,闻言即刻向上级汇报。翌日,便有来人将我的电话线路予以取消。那段时光,我可谓是四面楚歌,内外压力几乎让我濒临生存的边缘。

在那段被称为“三年困难”的岁月里,我被迫前往北大荒的农场从事劳作,濒临饥饿的边缘。正是在此危急关头,田家英伸出援手,将我的境况上报给了李富春,最终使我得以调离北大荒,从而得以存活下来。

我素来以忍耐著称,即便在那些艰难岁月里,我也始终坚信,黑暗终将消散,光明终将到来。这份信念支撑着我,让我得以度过难关。

盛:《谈话记录》还说您彼时年仅42岁,才华横溢,更得主席青睐,登临庐山之际,他意气风发。于是,“五十岁之前担任总理”的宏伟志向,在他心中悄然生根。此言无需争辩。各人有各自的志向,只要内心正直,行事端正,追求什么皆可自由,有何指责之有?

李锐:“这下我可是要碰上麻烦了。”这句话是湖南方言,意指我将遭遇不幸。果不其然,后续的发展正如我所预料的。

1959年四月,正值上海举办七届三中全会之际,我向毛泽东先后呈递了三封书信,就“大跃进”运动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毛泽东在会上对我表示了肯定。他提到:“在南宁会议上,我找到了李锐,这位在长江水利部门中敢于与林一山唱反调的人,曾向我寄送过三封信。我觉得此人颇有见地,只是略显胆怯。”这番话是指我将信件誊抄了一份,并一同转交给负责计划的李富春审阅。在此,毛泽东大声询问:“李锐在吗?”我正坐在会场后排,随即起身回应。毛泽东在众人面前对我说:“你为何坐在后面?快坐到前面来!你给我写了三封信,对我大有裨益。李锐啊,我要感谢你,这是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感激。你为何只给我‘骨头’,不给我‘肉’呢?”毛泽东似乎觉得我的信过于简略。

彼时,与会者向我戏言,你已然名声鹊起,显赫一时。

历经三个月的风云变幻,我由上海会议时的炙手可热,变为庐山会议中的“军事俱乐部成员”,最终沦落到“十八层地狱”的境地。这段政治波涛中的起伏跌宕,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我国特色政治斗争的变幻无常与潜在风险!

自“四人帮”被粉碎,我的冤屈得到了昭雪。1982年,陈云同志亲自邀我前往中央组织部,着手组建青年干部局。起初,我并未萌生前往之意;直至陈云同志亲笔致信邀请,我才决定接受这一任命。身为理工科出身,我一生的志向仅在于为国家的“现代化”贡献一份实际行动,从未有过踏入政坛、执掌官职的念头,更不愿投身于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然而,事态的发展往往不遵循个人意志,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无论身处何种职位,均难以摆脱政治的纠缠。我终究被卷入了庐山会议那场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之中,遭受了无尽的磨难,即便竭力逃避,亦无法脱身。

盛:您的幸存并记录庐山会议那段历史的文字,构成了无价的历史文献,将被收录于史册之中。另外,我想询问,《周惠谈话记录》中屡次提及周小舟及您。您能否分享您与这两位周先生的关系?

李锐:五十年代初,我与周小舟在湖南并肩共事。彼时,他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一职,而我则担任副部长。日复一日,我们同处一室,我深切地感受到,小舟同志性格平易近人,谦逊有礼,脚踏实地,性情直率,从不随波逐流,亦不落井下石。在庐山会议上,他的这种可贵品质尤为显著。尽管遭受了猛烈的指责,他依然保持内心的平和,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无端的攻击,他勇往直前,坚定立场,既不过分自责,也不将责任推诿他人。正因为如此,他遭到了部分人的嫉妒与仇恨,致使他后来的遭遇与结局异常凄惨。

至于周惠,自延安时期起,我便与他相识;随同南下之际,又在开封重逢。在五十年代初期我于湖南任职期间,他担任益阳地委书记,我们之间颇为熟悉。在庐山会议上,我们开始进行深入的交谈,观点相合。我与周惠,既是同志又是朋友,彼此间并无任何嫌隙。“文革”结束后,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委书记,尽管如此,他仍不时与我保持联系;自我们成为中顾委委员之后,我们的交往愈发频繁。

盛:张杰的佳作问世之后,众多同仁纷纷挥毫泼墨,或作证或撰文以正视听。方才聆听了您的肺腑之言,心中颇受触动,遂即兴吟咏了一首短诗,此刻愿与您分享:庐山烟云渐散去,秀峰重披薄雾衣。几番和风驱散邪瘴,晴霞依旧照亮苍穹。

是张杰本人还是他人?《谈话记录》的依据是文字还是录音?这些关键信息均未明确阐述,且似乎难以解释。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撰写此文者究竟意图何为?

李锐:纠正错误、否定“两个凡是”。诸多曾被扭曲的历史真相得以拨乱反正,极左思潮受到了严厉的批判。然而,有一群人对此心怀不满,他们不愿接受真相的揭示。惯常以陈旧的思维编织种种谣言迷雾,意图搅乱视听,愚弄民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容篡改,时代之潮流亦无法阻挡。

再说一遍:若该文作者敢于承担起责任,我衷心期望他能挺身而出,勇敢地将自己的证据公之于众。我乐意在法庭之上,与他进行面对面的交锋。

2010年2月25日北京

庐山会议纪录片

李锐(1917年4月13日至2019年2月16日),原名李厚生,曾以李候森为笔名,诞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1936年春,投身革命事业,并于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岁月里,他曾历任中共湖南省委青委书记、湖南省委特派员、中共中央青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冀热辽日报社社长,以及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岗的政治秘书和陈云同志的政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湖南日报社社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局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兼水电建设总局局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58年1月起,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兼职秘书。然而,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遭受严厉批判,随之被撤销所有职务,并被开除党籍。1960年2月,被下放到北大荒虎林850农场劳动。1962年12月,在安徽磨子潭水电站进行劳动。1967年至1975年,被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长达8年。1979年1月,恢复工作,担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和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出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1982年至1984年,担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此后,他担任中共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组长。他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以及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