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市场现状尴尬:银行员工自掏腰包贴息,背后原因引热议
你说银行存款的尴尬,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的情况让人火大,银行员工竟然自己掏腰包贴息!你没听错,就是自己出钱帮银行吸引客户。这事我查了资料,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有个别地区的网点自发搞的“红包”活动中,贴息金额达到15/10000左右。你想想,一天到晚喊着没钱,结果员工自己补贴客户,究竟是想救银行还是救自己?这反映出银行的揽储压力已经到了崩溃点。
可是你要说,存款利率明明越调越低,三年期存款利率都降到2.75%以下,几乎快掉到历史最低点了。官方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存款余额增长放缓,新增存款同比下降了5%以上,说明好多存户已经有点“忍无可忍”了。问题是,存款利率那么低,谁还会愿意把钱存在银行?按理说,低存款利率,大家就会考虑投资或消费,可事实呢?消费增长乏力,市场零售额连续几个月低于预期,经济皱皱巴巴。
那钱到底去了哪?我觉得,这就叫“存款搬家”。不是存到银行的账户里去了,而是“从大银行搬到小银行”。从传统储蓄转到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有数据显示,2023年前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累计规模突破50万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0%以上。大量资金涌入理财市场,反映出普通人对银行存款的“不信任”或者说“觉得赚不到钱”。也不全是理财吸引力的问题,毕竟理财的收益虽高点,但风险也高一点。拿长期来看,很多人还在折腾短期理财,或者直接买那些收益率高的结构性存款、跨境理财等,不然你存银行,利息不够吃饭。
更荒唐的是,银行的揽储压力还不断传导到一线员工身上。据我查的行业报道,某些基层银行的业务员任务量已经超标一大截。有的甚至通过内部渠道偷偷补贴客户,甚至让客户觉得“其实不用多少存款也能享受理财分红”。这就很怪了,明明存款增长乏力,银行又对业绩要求那么高,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员工自己“买单”去贴息,试图把存款“稳住”。
而在这背后,能看到的一个大逻辑:银行不赚钱,还得拼命抢存款。债务成本逐年增加,2023年信用债利率回升,银行存款成本也在抬升,可偏偏存款收益几乎“死水”。这不是简单的市场低迷,而是整个金融生态的“失衡”。你说,银行拼命压低存款利率,不就是怕成本失控?但终极后果,就是把普通存户逼走,把存款变得“没吸引力”。于是,愿意存钱的人变少,想存点钱又觉得不值。
我觉得未来这个局还不会好转。反倒可能更奇怪。现在的存款市场,变成大银行眼中的“鸡肋”,小银行又跑出来投靠“高利率理财”。国家政策倒是一直强调要稳住存款,但其实很难。因为在一个收益率降低、投资渠道有限的环境下,钱就没地方去了。再说,从国际上看,美国加息不断,美元资产收益上去了,谁还愿意把钱存人民币?人民币存款的实际吸引力变得越来越低。
让人抓狂的是,这种事不是偶然,又不是临时活儿。过去的十年,银行靠“存款”赚利差,依赖“存款奉献”实现盈利。结果,现在存款越来越不值钱,银行就得“跨界”玩,比如争夺理财市场、布局互联网金融,用各种“花招”骗取客户信任。你能想象?存款变“鸡肋”,反倒刺激行业转型,犹如“以存养转战其他”。可是这不是根本问题,根本出在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设计上,收益下降、成本上升,让大家都心里没底。
到底谁搅动了这池“死水”?其实谁都知道,回过头来看,还是这个宏观经济结构的问题。去年的货币政策放宽、今年的信贷收紧,都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光看表面。尤其是地产和实体企业还没完全恢复,居民信心还在底线挣扎,存款没人愿意多放进去。而且,国家也在试图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效果远没预期——这就是“存款搬家”的迷局。
你让我相信,存款市场的“尴尬”就这么几句话能说完?真不行,因为整件事背后,藏着的根本,是我们这个经济体的结构和未来的迷思。钱都去哪了?不是都被“搬家”和“理财”抢走了,就是在等待某个“风口”捅破天。你觉得,等到哪个“风口”来了,大家的钱不都早被“挪”走了吗?真怕到时候,剩下的存款,也就像被“偷走”的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你说这行情,到底还剩什么?
热点资讯
- 2025-07-08费纳德三巨头在四大满贯赛中的冠军和胜场数比较
- 2025-07-14杭州地铁呐喊,喊出了谁的心声?
- 2025-07-21哈登降薪留队,布克超3亿豪约,NBA价值标准变了吗
- 2025-07-24中国到伊朗空运快递
- 2025-07-29千金药业:公司参投的两支基金目前运营正常
- 2025-08-20萨里季前收官礼——全队意外获24小时额外假期
推荐资讯
- 王栎鑫戳破了娱乐圈的“潜规则”,《披哥5》这9人的口碑彻底翻车
- 金盆洗手贼王揭秘20条防盗潜规则
- 目标钓鱼岛,日本真正的大动作来了,反倒能帮解放军一个大忙
- 王楚钦机场怒斥代拍饭圈乱象何时休
- 铜价还会继续上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