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峰会,AI重塑广告游戏,小团队半年营收翻三倍!
最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了一场备受关注的硅谷未来峰会,会上聚集了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摸爬滚打的实战派人物。
他们没有长篇大论地去描绘那些遥不可及的科幻未来,而是坐下来聊了些最实在、最接地气的话题,那就是现在普通人或者小团队想在人工智能这个浪潮里做点事,机会到底在哪里,又有哪些坑是需要绕着走的。
这些讨论对于我们每个关心科技发展和个人机会的人来说,都很有启发。
首先,大家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搞人工智能创业,该从哪里下手?
很多人一听人工智能,就觉得要做就得做个像聊天机器人那样的大项目,目标直指成为下一个科技巨头。
但与会嘉宾的看法恰恰相反。
一位曾经帮助AppLovin这家公司从初创做到千亿美元市值的女士爱丽丝,就分享了她的经验。
她认为,最大的机会并不在于去创造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东西,而在于用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去改造那些我们身边效率极其低下的老行业、老问题。
她拿自己最熟悉的广告行业举了个例子,这个例子非常形象。
我们平时在手机上看到的很多广告推荐,看似精准,实际上浪费非常严重。
比如,系统给一百个人推荐了同一款电动自行车,可能真正有购买意愿的只有两三个人,剩下九十多个人要么直接划走,要么毫无兴趣,这对广告商来说就是巨大的成本浪费。
过去大家可能觉得这是没办法的事,但现在有了更聪明的人工智能,情况就不一样了。
哪怕只是通过算法优化,把购买转化率从百分之二提升到百分之三,你别小看这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对于那些每年投入上百亿广告费的大公司来说,这就意味着多出来数亿美元的实打实的利润。
所以,机会就藏在这种“修修补補”里,把别人浪费掉的钱,变成你自己的收入。
另一位嘉宾,特朗普媒体集团的董事埃里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用十年前的区块链热潮来打比方,当时很多大公司投入巨资,但他们只看到了比特币的价格,却没有真正去思考区块链技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最后大部分投资都打了水漂。
他担心现在的人工智能也会重蹈覆辙。
很多人都在追逐技术本身有多酷炫,却忽略了技术最终要为“结果”服务。
他透露,他们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市面上很多手机里的人工智能应用,在执行具体任务时失败率非常高。
这就说明,从技术有能力做到,到用户能稳定地得到好结果,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谁能把这条路铺平,谁就能找到商业机会。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就在2024年,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没有去追赶研发大模型的热潮,而是专注于解决电商平台上商品推荐不准这个老大难问题。
他们利用人工智能调整优化算法,显著提升了用户的购买转化率,结果在短短半年内,公司的营收就翻了两倍多。
这个案例清晰地说明,与其仰望星空幻想成为万亿公司,不如脚踏实地,找一个具体的、效率低下的领域深耕下去。
聊完机会,话题自然就转到了风险和挑战上。
这可能是大家更关心的问题:人工智能创业的水到底有多深?
一位叫杨光宇的嘉宾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现在的小公司,还有可能成长为下一个科技巨头吗?
他的答案有些悲观,认为这条路基本上被堵死了。
原因很简单,像OpenAI这样的行业巨头,它们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和资源。
如果它们看到某个应用领域很火,比如人工智能辅助编程,它们可以轻易地利用自己强大的基础模型,再招募几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很快就能做出一款功能更强大的产品,小公司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更关键的是,过去风险投资机构还愿意支持小公司去挑战巨头,因为这其中有巨大的回报潜力。
但现在,顶级的投资机构都学聪明了,他们更倾向于把大部分资金投给OpenAI这样稳赢的巨头,而不是去赌那些前途未卜的小团队。
这意味着,创业公司的生存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既要面对巨头的直接竞争,又可能得不到资本的足够支持。
那么,小公司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难道就只能束手就擒吗?
另外两位嘉宾桑文和巴巴尔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他们认为,在今天,单靠一个应用或者一个功能是建立不起真正的壁垒的。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太快,你今天想出来的点子,明天就可能被别人复制甚至超越。
桑文的公司为了生存,采取了极速迭代的策略,每周都发布新产品,用速度来应对竞争。
而巴巴尔则认为,真正的护城河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那些巨头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在某个垂直行业里积累多年的专业知识、独一无二的数据,以及长期建立起来的用户信任。
举个例子,如果你用人工智能服务于钢铁行业,你对炼钢流程的理解、积累的生产数据,就是你的核心资产,这是任何一个通用大模型都无法替代的。
最后,大家也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广告、游戏等具体行业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巴巴尔的公司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他的游戏开发团队在巴基斯坦,总共只有二十个人,按理说完全无法和那些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国际游戏大厂竞争。
但他们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
一方面,他们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替代了大部分美术师的工作,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另一方面,他们给每个员工都配备了“人工智能导师”,随时解决编程和设计上的难题。
结果,这个二十人的小团队,做出来的游戏竟然获得了一亿的下载量,年收入高达一亿美元。
这生动地展示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是如何赋能小团队,让它们爆发出惊人创造力的。
当然,即便有了好的方向和工具,如何赚钱依然是所有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终极难题。
有些团队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却忽略了商业模式的构建,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失败。
相比之下,另一些团队的做法就务实得多,他们不求一步到位,而是快速推出能解决小问题、能看到回头钱的产品,小步快跑,先保证自己能活下来。
总的来说,这场峰会的讨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追逐最宏大的梦想,而在于找到最具体的问题,用最务实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热点资讯
- 2025-07-08费纳德三巨头在四大满贯赛中的冠军和胜场数比较
- 2025-07-14杭州地铁呐喊,喊出了谁的心声?
- 2025-07-21哈登降薪留队,布克超3亿豪约,NBA价值标准变了吗
- 2025-07-29千金药业:公司参投的两支基金目前运营正常
- 2025-07-24中国到伊朗空运快递
- 2025-08-20萨里季前收官礼——全队意外获24小时额外假期
推荐资讯
- 《戏台》:陈佩斯眼光有多绝,同样演虞姬,看余少群与尹正就知道
- 解析抚州120救护车跨省转运患者回家收费价目表
- 萨里季前收官礼——全队意外获24小时额外假期
- 小说:穿越2016成落选秀,天赋模拟,他能夺冠吗?
- 2025年反内卷十大龙头股全解析:技术壁垒与产能出清引领价值重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