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连发两文急呼:这些人为何不敢说话了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打开社交平台,感觉特别“安静”?那些以前爱晒生活、聊家常的人,突然之间都不见了。明星的账号变成了官宣机器,体制内的朋友连朋友圈都不敢发,大学老师更是把嘴巴闭得严严实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在10月13日这天,《环球时报》的前总编胡锡进发了一篇文章,把这件憋在很多人心里的事儿给捅破了。他问了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在网上分享日常生活了?怕的究竟是什么?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现在网上最安静的,恰恰是那些原本最活跃的群体。胡锡进在文章里提到,明星们的账号以前经常和粉丝唠唠家常,发发自己的小日常,现在呢?清一色的官宣、代言、工作动态,活脱脱成了一台台冷冰冰的宣传机器。那些有血有肉的生活气息,全都不见了。
更夸张的是体制内的人。胡锡进说,这些人现在小心得不得了,很多人连朋友圈都不敢发了。要是实在憋不住想发点什么,也只敢转发那些正规媒体的报道。至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日常?对不起,通通藏起来。
大学老师的处境就更尴尬了。这个群体现在成了“敏感群体”,多数人在网上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少说就少说。想想看,这些原本应该最有思想、最敢表达的知识分子,现在都选择了沉默,这事儿本身就挺讽刺的。
就连民营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也是一样。以前他们可能还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些工作感悟、行业观察,现在呢?也都消停了。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可能的“雷区”。
胡锡进说得挺直白:“这是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领域的一个损失。”他觉得,这种大范围的“噤声”让公共舆论的面貌变得不完整了,这可不是一个开放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那问题来了,大家到底在怕什么?胡锡进给出了他的答案: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现在一个人要是在网上说点个性化的东西,出麻烦的风险越来越高。更要命的是,你个人出了事,还会连累你所在的单位或者公司。
你想想,谁愿意给单位找麻烦?所以很多人要么是自己主动闭嘴了,要么就是单位“善意提醒”之后,赶紧把嘴巴闭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互联网上到处都是低调的沉默者。
胡锡进分析了几个原因。第一个是整体氛围越来越严厉。以前可能还有点商量的余地,现在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第二个问题是“公职人员”这个标签的门槛太低了。只要被贴上这个标签,说话做事就得格外小心。大学老师、民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身份意义,一旦言行出事,概率那是相当大。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人背后的单位和公司也怕得不行。体制内的单位担心上级部门来问责,民营企业为了撇清关系,可能直接就把人给开除了。这年头,谁不想保住饭碗呢?所以大家都学精了,干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表态。
胡锡进为此喊话:“社会还是要在党领导的宪法秩序下尽量宽松些。”他还特别警惕地指出,如果有身份标识的群体都不愿意在网上发声,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一些群体退出了,或者变得很消极,只剩下另一些群体在那里活跃表达,这样会带来新的问题。
有人猜测,老胡这番话可能是在抒发自己的遭遇。毕竟他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点评时事,时不时还会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也有不少人觉得,老胡这是在“和稀泥”,说了半天还是没触及核心问题。
这已经是胡锡进一周内第二次发文呼吁了。上周一,他发了一篇将近2000字的长文,狠狠批评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认为这些东西损害了宪法秩序下的宽松和自由。他还提到,疫情期间中国加强了基层社会管控,这可以理解。问题是现在情况变了,有些地方却还是保持着“管制思维的惯性”,对基层社会的一些小问题失去了容忍度。
老胡的这番话,正好赶上中国进一步收紧互联网空间。最近有不少原本挺火的网红,在新一轮“清朗”行动中被封号或者被限制了。这些账号为什么“中招”,外界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不过有一点很明确:网络言论的“红线”正在被重新定义,舆论管控的力度也在不断升级。更麻烦的是,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这个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预测。
回头看看,中国的网络言论空间在2000年初期其实还算宽松。那时候网上各种声音都有,讨论也比较热烈。这十多年下来,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各种考虑下,伴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升级,言论环境是一年比一年紧。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呢?自由派的声音基本听不到了,舆论场被另一端的声音占据,左倾成了一种惯性。你稍微不注意,可能就会被上纲上线,什么“反动”“卖国”“崇洋媚外”“境外势力”这些帽子就扣过来了。所以很多人干脆选择沉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说实话,胡锡进担心的这种集体沉默,只是中国社会趋严的一个侧面。在网络之外的现实生活里,这种紧张、敏感的氛围这几年也越来越明显,例子多得数不过来。
就拿高校来说吧,这几年一度流行学生举报老师。老师很可能因为课堂上的一句话就被问责。大学教授为了保住饭碗,只好照着课本念,学术讨论的空间被压缩得厉害,那些有争议的、需要思辨的内容,能避开就避开。
官场上的情况也差不多。反腐力度一直很大,基层的“四风”问题整治得也很严。有些地方层层加码、搞“一刀切”,把基层官员搞得如履薄冰。现在连普通同事之间的日常聚餐,都得担心会不会触碰纪律红线,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的。
就连出国旅游这种事都变得麻烦了。中国这两年和不少国家实行双向免签,很多人原本以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梦要实现了。结果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好几个在体制内和银行工作的朋友私下抱怨,因私护照被要求上缴,想出国“太难了”。
说到底,这种全方位的收紧,影响的不只是网络上的讨论,更影响着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大家都不敢说话、不敢表达的时候,社会的活力从哪里来?创新的火花怎么迸发?
中国高层马上要在四中全会上公布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肯定会为接下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定好方向。除了这份详细的规划,现在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自信和从容,松开对管控的过度依赖,回到信任社会、尊重规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民间的创造力。
你看,中共建国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最显著的一次飞跃来自哪里?来自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就是给社会松绑。当年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包容,才造就了后来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点忘了这个经验?是不是管得太多、太细、太严了?一个社会如果人人自危,个个噤声,那还怎么谈创新?怎么谈发展?怎么谈活力?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大家为什么不敢说话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代价太大了。说错一句话,可能丢工作、影响前途,甚至连累家人和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就是闭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关键是,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一个没有活跃讨论、没有多元声音的社会,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当所有人都学会了自我审查,习惯了沉默,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这种氛围的变化?你周围的朋友,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在你看来,这种趋势应该怎么改变?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热点资讯
- 2025-07-08费纳德三巨头在四大满贯赛中的冠军和胜场数比较
- 2025-07-14杭州地铁呐喊,喊出了谁的心声?
- 2025-07-21哈登降薪留队,布克超3亿豪约,NBA价值标准变了吗
- 2025-07-29千金药业:公司参投的两支基金目前运营正常
- 2025-07-24中国到伊朗空运快递
- 2025-08-20萨里季前收官礼——全队意外获24小时额外假期
推荐资讯
- 太适合广东队!男篮第一锋线打服郭士强,朱芳雨有望出手截胡?
- 印巴空战的最大赢家:俄获百亿美元军火大单!巴铁也别犹豫了
- 开播第一晚收视率破2.5!连刷4集!我想说: 这部刑侦剧要火向全国
- 中国战机快步追赶,歼-35量产引国际关注,未来仍有无限潜力
- 令人惋惜!五十六岁翁虹在景区表演舞蹈,依旧美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