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清政府派 120 幼童赴美:留学进程尚未过半,却被强制终止归国

清政府派 120 幼童赴美:留学进程尚未过半,却被强制终止归国

发布日期:2025-11-21 08:09    点击次数:77

这些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从1872年到1881年,清政府共派出了120名幼童前往美国。而这些小孩的平均年龄仅为12岁。如果按照原计划,他们将会在美国学习生活15年。但是在第9年的时候留学计划突然中断。绝大多数“幼童”被强制召回。

虽然他们没能完成学业,但他们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送这些幼童出国留学呢?然后清政府又为什么中断了留学计划呢?还有就是,这些幼童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究竟怎么样呢?

提及近代中国的留美幼童群体,有一个人始终绕不开,他就是容闳。倘若没有容闳的奔走与推动,中国近代史上这场大规模的幼童留美计划,或许根本不会成为现实。

1828 年,容闳出生在如今的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由于南屏镇与澳门距离极近,受地理环境影响,容闳幼年时便进入澳门的一所洋人开办的学校就读。18 岁那年,他跟随学校的洋人校长前往美国深造学习,经过数年的刻苦攻读,成功从耶鲁大学毕业。由此,容闳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从美国知名高等学府毕业的学子。

然而,毕业之后的容闳并未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而是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他怀揣着建设国家的理想,希望能将更多同胞送往美国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注入新的活力。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巨大的鸿沟,在晚清王朝摇摇欲坠、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容闳为实现这一目标,足足奔波了 18 年之久。

1854 年,29 岁的容闳回到中国。彼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席卷全国,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局势下,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留学项目这类 “长远规划”,容闳的计划暂时陷入停滞。为了维持生计,容闳开始尝试多种工作:他做过翻译,从事过法律相关事务,还曾为美国驻华公使馆效力。

在这段时间里,容闳有意识地结交朝中的达官贵人,希望能为自己的留学计划寻找支持者,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正值洋务运动初期,曾国藩对西方技术的重要性有深刻认知,也十分认可容闳提出的留美计划。但如此重大的举措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曾国藩只能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向朝廷正式提议。

时间一晃来到 1870 年,这一年,天津爆发了民众焚毁教堂、杀死传教士的事件,史称 “天津教案”。清政府派遣曾国藩前往处理这一棘手的外交纠纷,曾国藩特意邀请容闳担任翻译,协助沟通协调。

在处理 “天津教案” 的过程中,曾国藩深切体会到,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清政府急需培养一批熟悉西方情况、精通国际事务的 “新式人才”,否则在与洋人的交涉中只会处处被动。

就在这时,曾国藩猛然想起容闳此前提出的留美计划。于是,他与李鸿章商议后,决定两人联合向皇帝上奏,正式提出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请求。

在奏折中,他们写道:“西方国家的军事实力之所以强大,其背后是军政、船政、制造、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知识的支撑与融合。我们可以选拔一批聪慧的少年,送往美国学习这些西方擅长的技艺,如此一来,我大清的国力才能逐步强盛起来。”

这道奏折递上去后,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回应。当时的同治皇帝只批复了 “依议、钦此” 四个字,正式批准了这项留美计划。随着皇帝的首肯,相关部门立刻着手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最初制定的留美计划具体内容如下:清政府每年选派 30 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连续选派 4 年,总计 120 名幼童;这些幼童需在美国完成 15 年的学习,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军事、船舶、计算、制造等与国家建设、军事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留学期间的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承担,经核算,整个计划的总花费约为 120 万两白银。

对于 “120 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或许大家没有直观概念。据网上相关测算,这笔费用换算成如今的货币,大约相当于 400 万美元,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额投入。要知道,那时候很多美国学生都需要靠打工赚取学费,而留美幼童不仅无需担忧学费,生活条件也比绝大多数美国学生更为优越。

这里我们补充一个细节:清政府之所以愿意在留美计划上投入如此多的资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借此向美国展现清朝的 “大国气度”—— 说直白些,就是好面子。但无论初衷如何,清政府对这项留学计划的支持力度确实不容小觑。

留美计划的整体框架确定后,具体的执行工作便交给了容闳。容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符合条件的幼童。说到招生,大家可能会觉得:政府出钱资助,还能去发达的美国留学,报名的人肯定络绎不绝吧?

事实却恰恰相反。

首先,当时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没有报纸等媒介广而告之,绝大多数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留学项目;其次,少数知晓该项目的达官贵族和八旗子弟,也不愿将自家孩子送到遥远的国外;再者,尽管当时清朝百姓已经见识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他们仍认为外国是 “蛮夷之地”,外国人都是 “野蛮人”,甚至传言外国人会吃人。在这样的认知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出国求学充满抵触。

起初,容闳在上海开展招生工作。他本以为上海作为开埠较早的城市,民众思想相对开放,招生会比较顺利,可最终只招到了几个人。无奈之下,容闳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继续招募。在最终选定的 120 名幼童中,约有 80 多人来自广东,他们的平均年龄仅有 12 岁。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幼童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些家庭是希望孩子能出国闯一闯,寻找新的出路;有些家庭则是实在走投无路,只能将孩子送去留学,赌一把未来。不得不说,广东民众确实有着敢闯敢试的精神 —— 要知道,这一去就是 15 年,期间若发生任何意外,很可能就是生死相隔。

但正如老话所说 “富贵险中求”,1872 年,第一批留美幼童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正式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留美生活

经过 25 天的海上航行,30 名幼童顺利抵达美国西海岸。随后,他们乘坐火车横穿美国大陆,最终抵达新英格兰地区。早在幼童出发之前,容闳就已提前前往新英格兰,亲自为孩子们联系了寄宿家庭、中学以及未来可能就读的大学,为他们的留美生活做好了充分准备。

新英格兰地区正是容闳当年留学的地方,18 年后,30 名中国幼童再次来到这里,立刻在美国社会引发了不小的轰动。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正面报道,但当美国人真正见到这些中国孩子时,还是觉得有些新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幼童们头上的长辫子 —— 要知道,长辫子在当时对清政府而言,不仅是发型,更是统治权威的象征。而这看似不起眼的辫子,也为后来留美计划的中断埋下了隐患。

这些幼童进入美国学校后,首先要克服的便是语言障碍。不得不说,中国孩子在学习上似乎确实有着独特的天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们的英语水平就基本赶上了当地孩子,而且英文书写尤为出色 —— 不仅能用钢笔书写,还能用毛笔书写英文;不仅能完成英语作文,还能创作英语诗歌。更难得的是,具备这样能力的并非个别孩子,而是大多数留美幼童。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中国孩子的表现让美国老师深感震惊。随着语言障碍的突破,幼童们陆续进入美国各大中学就读,而他们在中学里的表现,完全可以用 “六边形战士” 来形容,各方面都十分出色。

首先,学习成绩自然不必多说,绝对是碾压级的存在,在班级乃至年级中都名列前茅;其次,中国孩子在体育方面的表现也出人意料地出色 —— 这似乎与人们对中国孩子 “文弱” 的刻板印象不符,但事实确实如此;再者,这些幼童长相清秀,举止礼貌,待人谦和有礼,凭借良好的形象与素养,身边从不缺乏外国女孩的关注。

除此之外,他们身上没有丝毫自卑怯懦的气质。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多次有留美幼童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演讲主题涵盖中英鸦片贸易、中日琉球争端、俄国土耳其战争等国际议题。

要知道,他们当时还只是中学生啊!同期的美国孩子或许还在为 “背诵全文” 发愁,而留美幼童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与国际局势,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视野与格局。

正因孩子们表现优异,每隔一段时间,他们的作文、故事、绘画作品就会登上美国的知名报纸,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 “明星”。后来,连美国总统都亲自会见了部分中国幼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孩子在美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知名度,也为大清王朝挣足了脸面。

然而,有一部分人却对留美幼童的表现感到不满,他们就是中国留学管理局的官员。

留美幼童抵达美国后,清政府在新英格兰地区设立了留学管理局。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负责管理留美计划的各项开支,确保资金使用合规;二是监督幼童的学习与日常生活,防止他们 “沾染洋俗”。

在留美计划启动之前,清政府就为幼童划定了三条不可逾越的 “红线”:第一,严禁加入美国国籍;第二,严禁信仰基督教、进入教堂;第三,严禁剪掉头上的长辫子。

除了这三条 “红线”,幼童们还需要定期学习儒家经典,像《论语》《孟子》等都在学习范围内;此外,跪拜皇帝画像、参与传统祭祀等活动也必须参加。如果有幼童表现出抵触情绪或违反规定,管理局的官员便会对其进行体罚。

起初,幼童们还能勉强遵守这些规定,但随着在美国生活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白天,他们学习的是机械、工程、天文、地理等西方现代学科,接触的是洛克、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探讨的是自由与民主;可到了晚上,他们却要遵循封建传统,对着皇帝画像行跪拜礼,背诵《大清律例》中的条文。这种白天与黑夜、现代与传统的割裂感,让孩子们倍感痛苦。更让他们困扰的是,头上的长辫子常常成为美国同学嘲笑的对象,很多美国人甚至戏称他们为 “中国女孩”。

在多重矛盾的交织下,有些幼童终于忍不住突破了 “红线”—— 他们剪掉了辫子,还走进了教堂。要知道,这两件事在清政府眼中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因此,留学管理局立刻将这些 “违规” 的幼童遣送回了中国。

这件事发生后,其余的幼童收敛了许多,也可以说,他们学会了 “见人下菜碟”:平常上学时,他们会穿上西式服装,把辫子藏进衣服或帽子里,尽量融入当地环境;可一旦回到管理局,他们就会换上传统长袍,把辫子露出来,装作一副 “守规矩” 的样子。

其实,面对孩子们的这种 “小聪明”,管理局的官员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们自己也在美国生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只要孩子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回国效力,他们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

经过七八年的学习,年龄较大的幼童陆续考入了美国的知名大学。据统计,当时有 22 人考入耶鲁大学,8 人考入麻省理工学院,3 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2 人考入哈佛大学;其余的孩子并非没有考上名校,只是因为年龄较小,仍在中学就读。即便进入了大学,这些曾经的 “幼童” 依旧保持着 “六边形战士” 的风采,在学业与各项活动中都表现突出。

不过,这里我们重点说说他们在体育方面的成就。当时,留美幼童们组建了一支名为 “东方人棒球队” 的队伍:詹天佑担任内场手,梁敦彦是队里的最佳投手,黄开甲则有着 “小旋风杰克” 的绰号。这支棒球队经常参加全国性比赛,在校际联赛中更是屡次夺冠,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队伍。此外,钟文耀还担任了耶鲁大学划船队的队长 —— 在他担任队长之前,耶鲁大学划船队在与哈佛大学的比赛中一直处于劣势,屡屡被 “按着头打”;但自从钟文耀上任后,耶鲁大学划船队连续两年击败哈佛大学,打破了此前的颓势。

这些留美幼童凭借自己的实力,打破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赢得了尊重与掌声。然而,他们却始终无法赢得清政府的完全信任。

当留美计划进行到第 8 年时,留学管理局迎来了一位新负责人,名叫吴嘉善。吴嘉善是个思想顽固的保守派,对西方的一切事物都抱有排斥态度。他上任后,立刻出台了一系列严苛的规定:禁止留美幼童穿西式服装,禁止他们学习地理学科,禁止参与体育活动,禁止与女同学过多接触,禁止和同学一起去露营……

除此之外,吴嘉善还大幅加强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力度,要求学生见到他必须行跪拜礼,连鞠躬都不允许;类似的繁文缛节还有很多,几乎全方位限制了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

总而言之,吴嘉善的核心想法就是:让这些留学生只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知识,其他与 “洋俗” 相关的事情都不准参与。

可正如一只已经展翅高飞的小鸟,怎么可能愿意重新回到狭小的笼子里呢?吴嘉善的严苛举措,引发了留美幼童们的激烈反抗。

看到孩子们的反抗,吴嘉善勃然大怒,认为他们 “简直是要造反”。于是,他直接向皇帝上奏,诋毁留美幼童。在奏折中,吴嘉善写道:“外国的风俗败坏,弊端极多,这些学生年纪尚小,品德尚未定型,很容易沾染恶习。如今他们已经丧失了爱国之心,即便将来学成归国,也对国家毫无益处。不如现在就将他们全部召回,还能为国家减少损失。”

吴嘉善的奏折递上去后,朝中不少有识之士都为留美幼童感到惋惜。容闳极力向朝廷证明,孩子们在学习和思想上完全没有问题,所谓 “沾染恶习” 都是不实之词;李鸿章则试图从中调和,提议说:“还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可以先召回,已经进入大学的孩子,能不能让他们完成学业再回来?否则这么多年的投入就白费了,实在太可惜。”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各界也纷纷为留美幼童请愿 —— 耶鲁大学校长、军队将领、驻华大使、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甚至美国前总统等人,都联名向清政府施压,认为这些中国孩子非常优秀,中途终止留学计划实在太过可惜。但即便如此,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 在清政府眼中,维护封建统治的 “体面”,远比培养人才更为重要。最终,皇帝再次在奏折上批复了 “依议、钦此” 四个字,决定终止留美计划,将所有幼童召回。

幼童归国

1881 年,94 名留美幼童分批次回到了中国。其余的 26 名幼童中,有几人因此前 “违规” 已被提前召回,有几人在留学期间不幸病逝,还有几人不愿放弃学业,选择抗旨留在了美国。在这 94 名归国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完成了大学学业,其余人都因计划中断而半途而废。正因如此,这些幼童回国后,大多无法从事与留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不过,当时清政府已经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急需各类人才,这些留美幼童也被分配到了洋务运动的各个 “前线” 领域:有人被派往煤矿负责技术工作,有人加入海军投身国防建设,有人投身教育事业培养新式人才,有人参与电报系统的搭建与运营…… 尽管这些工作与他们在美国所学的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但他们凭借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勤奋钻研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其中,詹天佑成为了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等重要工程,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绍仪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在近代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梁敦彦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推动了近代交通事业的进步;黄开甲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多次参与重要外交事务;李恩福则通过文字为在美华人争取合法权益,维护同胞的尊严;在庚子赔款谈判中,梁诚积极周旋,成功敦促美国退还了 1000 多万美元的赔款,而这笔退款后来被用于创办清华大学,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唐国安担任了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蔡绍基成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第一任校长,推动了近代工科教育的发展;容揆在美国驻华使馆担任外交官长达 40 年,为中美两国的交流沟通搭建了桥梁;钟文耀参与了中国早期铁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是铁路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吴仰曾、邝荣光等 8 人成为中国第一批矿冶工程师,为中国矿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除了上述领域,还有 20 多名留美幼童投身海军事业。在 1884 年的中法战争中,有 4 名留美幼童为保卫国家壮烈牺牲;在 1894 年的甲午海战中,多名留美幼童驾驶战舰奋勇抗敌,甚至驾驶舰船撞击日本军舰,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

这些留美幼童分散在各个行业,成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不仅是中国铁路、矿业、外交、通讯、教育等领域的 “拓荒者”,更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旧中国播下了希望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