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激化!新加坡依赖移民却排外,六十年后为何突然翻脸不认人?
从1965年刚独立时一穷二白,到现在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新加坡用了大半个世纪,创造了一个移民国家的传奇故事。
这个国土面积只有728.6平方公里、居民不到600万的东南亚小国,凭借华族、马来族、印度族还有其他族群的多元共存,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
经过60年的风雨历程,怎么才能让各种文化的多样性一直变成推动国家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变成引发分歧的导火索呢?
多元文化能够成为新加坡的代表性形象,这可不是偶然的事,而是从建国之初就经过精心布局,再加上全民的认同与支持,双重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新加坡刚开始走向独立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CMIO”(华、巫、印、其他)族群的分配体系,实际上这个制度不是随意划分族群,而是借助政策引导,让各族群资源得到公平分配,同时也帮助大家认同自己的身份。
依据新加坡统计局2024年的最新数据,华族的人口比例为74.3%,马来族占13.5%,印度族为9.0%,而其他族群则占3.2%。
公共组屋里的“族群融合政策”,是通过限制各个社区的族群比例来实现的,比如华族区不能超过84%的华人,马来族区也不超过22%,这样一来,空间上就避免了族群分隔。
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上明确提到,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多元的环境中巩固团结,让不同族群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理解”。
政府还把屠妖节、开斋节、春节这些族群重要的节日列为公共假期,学校里推行“母语加英语”的双语教育,从制度上确保各种文化能够和谐共存。
其实,这种排斥的感觉背后,隐藏着对国家认同的渴望以及对现实压力的担忧,双方交织得挺复杂的。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CNA在2024年第二季度搞了个全国性调查,发现有46.8%的受访者觉得这十年来对国家认同感明显增强。这事儿跟新加坡建国60周年时大家共同回忆起的那些事儿有关,再加上鱼尾狮、樟宜机场这样的国家象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算挂钩。
在此期间,41.7%的受访者觉得外国人的存在削弱了国家认同感,而有40.2%的则把这个问题归咎于新移民。这种两头的意见其实并非单纯的族群排斥,而是经济上的紧张和文化差异混杂在一起,导致大家心里有点矛盾。
新加坡人力部2024年就业报告指出,外来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38%,其中建筑业、服务行业等领域外来工人比例甚至超过50%。有些本地民众觉得,找工作压力增大、房价上涨和物价飙升这些问题,主要归咎于外来人口的涌入。
更让人注意的是,文化融合不够,导致了这种隔阂不断增强。IT行业的卢先生提到,地铁上大声讲电话、插队的情况挺普遍;主妇李太太发现,很多新移民喜欢聚在一起,形成“同乡圈”;而年轻人法尔罕遇到的“全中文菜单”困扰,也反映出公共习惯与文化认同之间的错开的现实。这些问题,核心都在于公共规范和文化认同没有很好地对接。
新加坡政府早已设立了明确的“家规”,明确划定了多元文化和社会秩序的界限。
在2024年的就职演讲中,总理黄循财特别提到:“新加坡的开放当然有原则的限制,新来的移民不仅得守法律,还要融入我们的社会习俗,这就是我们的一套‘家规’。”
这个“家规”不是一套正式的法规,而是由公共行为规范、文化融入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念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插队以及乱扔垃圾,违者的话,最高可能被罚款1000新元。
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课程中要开设“族群与文化”作为必修内容,还鼓励新移民的子女积极参加本地的各类节庆活动。而国防部则规定,第二代新移民一旦年满18岁,就得服两年的国民役。服完役后,他们还能享受到和本地公民一样的教育和就业福利。
前总理李显龙在不少公开场合都强调过:“移民对新加坡来说是生存的根本,没有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引进全球的人才,才能应对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红利减退的困难,而融入则是成为新加坡人的必经之路。”
IPS的调查显示,大约78.2%的受访者并不是反对移民这个现象,而是对那些不遵守公共规范、缺乏融入意愿的外来者感到不满。
根据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2024年推出的《新移民融入报告》,参加政府安排的语言培训(比如Singlish口语课程)、社区志愿服务或者节日活动的新移民,被本地居民接受的比例达到了85%。
来自中国的陈先生是个典型例子,他在新加坡生活了五年,不仅学习了Singlish课程来融入日常对话,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开斋节庆祝活动,现在已经成为邻里中心的志愿者了。他坦率地说:“新加坡人并不排外,关键是要尊重这边的规矩和文化。”
据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2024年的数据显示,新来这里的移民开办的企业占了全国GDP的23%,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专注于多元文化融合方向,变成了连接各种族群的纽带。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爱国”与“民族主义”之间界限的划分相当明确。正如政策研究所的陈恩生所说:“爱国是为多元而自豪,民族主义则是在多元基础上设限。新加坡选了前者。”
新加坡的做法告诉咱们,要让多元文化长久不衰,得依靠开放的心态加上适当的规矩。
跟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移民问题引起的社会分裂不同,新加坡用“家规”把包容变得更具体、更容易操作。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了无限制的包容带来混乱局面,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封闭排外带来的发展停滞。
关于新移民的“社区融入积分制”,比如参与本地文化活动或志愿服务可以积累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标准还能优先申请公共组屋,既鼓励大家融入社区,又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性;而政府成立的“族群关系委员会”,则为跨族群矛盾的化解提供了一个公平中立的交流平台。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彭楠助理教授提到:“多元的社会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制度来保障,‘家规’就像维护多元的防火墙,它让包容有界,开放有底线。”
这门平衡的本事,正是新加坡走过六十多年多元之路,稳稳当当的关键所在。
热点资讯
- 2025-07-08费纳德三巨头在四大满贯赛中的冠军和胜场数比较
- 2025-07-14杭州地铁呐喊,喊出了谁的心声?
- 2025-07-21哈登降薪留队,布克超3亿豪约,NBA价值标准变了吗
- 2025-07-29千金药业:公司参投的两支基金目前运营正常
- 2025-07-24中国到伊朗空运快递
- 2025-09-02双子座:下半年尽量远离这四个星座,否则会被借走运势
推荐资讯
- 中国到伊朗空运快递
- SigmavsEnigma:谁才是团队战术中的核心英雄?
- 原定12月5日周五进行,国安球迷会建议将足协杯决赛放在周六踢
- 德国西克激光测距传感器6074381 OD2000-0501T15
- 杭州地铁呐喊,喊出了谁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