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龙头企业再现退市潮,A股累计19股出局,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龙头企业再现退市潮,A股累计19股出局,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2025-09-18 23:21    点击次数:144

又有头部公司要摘牌了,2025年A股已迎来第十九家退市,这不是恐吓,这是现场记录,舞台中央的光环正在迅速剥落。

有人说,这是清理门户,是自我修复;也有人低声抱怨,觉得节奏来得太猛——市场两端的拉扯,声音都很大,却并不和谐。

2025年5月22日,某家曾被基金追捧的医药股走到摘牌那天,交易所公告冷冰冰地写着“不符合上市条件”,那一刻,曾经的“白马”形象像镜子碎了一地,基金经理办公室里有人抬头发呆,有人立刻扔出止损单——现场就是这样粗糙,没人能把情绪包装成体面。

媒体记录下普利制药2019至2022年的申报和财报纠缠,监管复核发现多项收入虚构,金额达到数亿元,账面漂亮的背后有漏洞,投资者曾抱团,现在只能抱怨运气不好;那并非运气,而是规则被踩踏后的现实代价。

换个角度看,锦州港的摘牌安排发生在2025年7月25日,公告称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细读处罚材料,那些年货物单据、贸易往来、合同日期的错位,像部拙劣的戏,越往后越漏洞百出,累计虚增营收上百亿,国企的“装饰性账本”被剥离,让人一边感叹监管迟到,一边恍然这是整治的必然。

我在一家财经访谈节目后台听到监事脱口:当年扩表扩得太急,审计踩不实;现场我补问,他答得急促又诚恳——“谁也没想到,泥沙俱下的时代会留下这么多沉淀物”,一句话,既是自问,也是控诉。

2025年7月21日是个集中节奏,三家公司同时摘牌,中程与九有都在这天被标注“不符合挂牌情形”,这类措辞官方但不温暖,细节里藏着各自的故事:有的靠对外工程进度虚构营收,有的伪造结算单据,时间跨度长、金额规模大,问题并非小数点上的差异,而是体系性的失真。

观众会问,这种退市潮为何忽然加速,是监管突然变得苛刻,还是市场出现了裂缝,亦或是审计底线被拉回了?我并不愿只给一个空洞答案,事实在各退市案例中已经交代:2019至2024年间新上市公司数量激增,募资走马灯似的热闹,而合规、内控未同步建设,结果像在老房子上重装豪华灯具——一旦电路短路,火花就会被看见。

有人拿数据说话:2019年至2024年,某段时间内近两千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募资规模巨大,但退市规则在那段时间内执行相对宽松,导致劣质项目、有问题账目的公司趁机进入;换个角度,2025年的动作,则像把这些年积攒的“问题”一一点名。

说回眼前,卓朗科技在2025年3月6日被强制摘牌,违规主要围绕虚增收入与利润,两年合计虚增近十亿,披露占比接近六成,这些具体数字不是耸动标题的噱头,而是让人明白财报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影响估值与信任的现场证据。

现场记要里有个有趣的细节,连带着“破绽式真实”:一家被摘牌公司内部邮件时间戳错乱,审计追溯时发现“合同签署日”比发票开具日晚了整整三个月,财务解释是系统录入延迟,审计员翻白眼后写进了报告,结果成为后来调查链条上的重要佐证,像侦探小说里的小线索却真实存在。

龙头公司出现问题,自然牵动链条上的中小股东,股民群里有人把退市比作“被车碾过的午休”,语气里夹着无奈与愤怒;监管解释与券商分析轮番上阵,用条款和表格试图把情绪理性化,但市场的情绪并不听条款指挥。

另有一个点值得反复琢磨,摘牌并不等于结束,部分公司进入退市整理期,仍有窗口交易,资金博弈并未停止,市场参与者还有机会追逐短期波动,甚至有传言称某些机构在退市潮里找到了套利空间——这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交易逻辑的现实展现。

我采访过一位私募负责人,他说话不多,但直白——“监管在补课,市场在洗牌,短期暴力会有副作用,长期来说这是必需;大浪淘沙,泥沙下去后,水会更清”,这番话听起来理性,听久了却也让人感到一种冷静后的孤独。

关于披露违规和股价低于面值的退市,可以看到不同的退市路径:有因财务造假被强制摘牌的,也有因连续亏损或股价长期低迷触发的强制退市,7月份多家因不合规被摘牌,4月底多家因股价面值线触及而出局,时间线上看,退市原因呈多样化的聚集态势。

监管的动作是连续性的:从核查到公告,从停牌到摘牌,每一步都照章行事,但在公众眼里,这既是制度的执行,也是一次痛苦的暴露,暴露了此前一路走来的高速扩张与薄弱内控。

有人在论坛里发帖,标题是“退市,比想象中更扎心”,帖子里列举了几个被波及的小散户,他们的账上有的是多年攒下的股票,突然变成了标签,冷冰冰的摘牌日期像死刑宣判,社群里有互相安慰的,也有冲动追责的——这就是市场修复的副产品,人情味儿被冲刷出很多碎片。

把视角拉回更宏观一点,过去几年里上市节奏与退市节奏存在时间错位,扩表期埋下的隐患,在监管回归常态后被逐步揭晓,2025年的退市潮既是结果,也是警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的冷酷,而是制度自我矫正的必要疼痛。

问一句:这场退市风暴会把市场推向更成熟的秩序,还是带来长期的信任赤字?答案并非单一,政策会继续调整,参与者会重新定价,但市场情绪与规则执行之间的拉锯,还会制造新的故事,2025年的这波退市,只是其中一章,而下一章——也许会更现实,也许更温和,亦或更猛人。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留给读者的,是当下的账单与未来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