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际巨头嘲讽:“看不懂图纸”,中国如何逆袭为全球高铁导师
在全球产业史上,很少有一个行业能在20年内完成从零到世界第一的逆袭。
更少有人知道,这场逆袭的起点,竟然是一句充满轻蔑的嘲讽。
当技术巨头们以为可以永远控制产业链顶端时,他们没想到自己正在催生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
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技术突围,更是一场关于尊严、智慧与坚持的较量。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场改写全球铁路版图的史诗博弈,看看一群被轻视的工程师,如何用20年时间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第一章:猎食者的盛宴
2004年初春,樱花尚未绽放的季节。
在东京某私人会所的密室里,六家企业的掌门人正在策划一场「完美」的技术围猎。
这间位于银座核心地带的会所,平日里只接待日本财界的顶级人物。
川崎重工、三菱重工、日立制作所的高管们济济一堂,正在探讨一份报告。
报告的封面上,用红色字体写着:「中国高铁市场战略布局方案」。
川崎重工的代表缓缓开口:「诸位,我们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指向墙上的世界地图,中国的版图被标成了醒目的金色。
「13亿人口的市场,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高铁处女地。」
三菱重工的技术总监接过话头:「但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中国人很聪明,他们不会甘心永远做我们的客户。」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球高铁技术一直被四大巨头牢牢掌控:日本的新干线、德国的ICE、法国的TGV、意大利的AGV。
这四套技术体系如同四道铁闸,将全球高铁市场分割得清清楚楚。
任何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国家,都必须向他们缴纳高昂的「技术使用费」。
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生态链。
技术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入他们的账户,而其他国家只能扮演「客户」的角色。
日立制作所的董事会成员拿出一份更详细的分析报告:「根据我们的调研,中国目前的铁路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我们30年前的水平。」
「他们的工程师连基本的转向架图纸都看不懂,更别说掌握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了。」
这句话引起了一阵轻蔑的笑声。
在这些技术巨头眼中,中国就像一只待宰的肥羊。
巨大的市场需求,薄弱的技术基础,急切的发展愿望——这一切都让中国成为了「理想客户」。
「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川崎重工的代表继续说道,「向他们提供成熟的200公里技术,但核心的300公里以上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让他们永远依赖我们,而不是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
会议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
当这些商界精英离开会所时,他们都认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在他们看来,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将为他们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而技术优势将确保这种收入源源不断。
然而,这些自信满满的猎食者没有想到,他们即将面对的不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第二章:破局者的觉醒
与此同时,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一群工程师正在经历他们职业生涯最黑暗的时刻。
2004年3月的一个深夜,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高级工程师赵明强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看着桌案上那份让人绝望的技术报告。
报告的标题触目惊心:「中华之星动车组技术缺陷分析」。
30项A级故障,每一项都足以致命。
轴承过热、制动距离超标、牵引系统不稳定……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付之东流。
「我们真的不行吗?」身旁年轻的助理工程师小声问道。
赵明强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点燃了一支烟。
烟雾在昏暗的实验室里缓缓升腾,就像他心中翻滚的不甘与愤怒。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铁路工程师,赵明强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
但面对高铁这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不仅仅是赵明强,整个中国铁路系统的技术骨干都在经历着同样的煎熬。
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国铁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惨状,京沪线超负荷200%的运营压力,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的「龟速」现实……
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他们: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高速铁路。
但是,技术的鸿沟如何跨越?
几天后,在铁道部召开的紧急技术研讨会上,争论异常激烈。
一派专家主张继续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我们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工业基础,有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只要给我们时间,一定能攻克技术难关。」
另一派则持相反观点:「高铁技术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涉及材料、动力、控制、通信等数十个技术领域。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几年能够追上的。」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天。
最终,一个看似妥协实则高明的战略浮出水面:既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自主突破,那就先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再在学习中寻求超越的机会。
这个决策在当时饱受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务实之举,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缩小技术差距。
反对者则担心会产生技术依赖,让中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但历史后来证明,这是一个既务实又富有战略眼光的英明抉择。
更重要的是,这个决策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
在那些看似温和的技术引进条款背后,是一群中国工程师不甘屈服的倔强灵魂。
他们深知,真正的技术不可能靠「购买」获得。
引进只是手段,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目标。
从那一刻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博弈就已经拉开了帷幕。
当决策者们最终达成共识时,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博弈即将拉开帷幕……
第三章:棋局设计
真正的高手从不隐藏自己的意图,因为即使告诉对手策略,对手也无法拒绝。
2004年6月,北京某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厅。
来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联合体的代表们正襟危坐,等待着中国铁道部宣布一个重要决定。
会议厅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
每个人都知道,今天的决定将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全球高铁市场格局。
铁道部招标办主任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外方代表。
「诸位,感谢你们远道而来参加今天的招标说明会。」
「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一个决定:中国将一次性采购140列高速动车组。」
140列!
这个数字在会议厅里炸开,如同一颗重磅炸弹。
西门子的技术总监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阿尔斯通的商务代表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就连一向沉稳的日本人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
要知道,当时全球高铁市场每年的总销量也不过200列左右。
中国这一单,就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
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这笔订单价值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这都是一块足以让人垂涎三尺的肥肉。
但接下来的招标条件,却让所有人如坠冰窟。
「第一,外国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中方企业在联合体中的地位不得低于50%。」
「第二,技术转让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完整转让,包括设计图纸、制造工艺、质量标准等全部技术文件。」
「第三,外方必须培训中方技术人员,确保中方完全掌握相关技术。」
「第四,我们将根据技术转让的实际效果分期支付费用。」
会议厅里瞬间鸦雀无声。
几分钟前还兴奋不已的外方代表们,此刻脸色都变得异常难看。
这哪里是采购,分明是要他们交出看家本领!
德国西门子的首席代表起身要求暂停会议,表示需要向总部紧急汇报这个「前所未见的苛刻条件」。
法国阿尔斯通的技术总监神色复杂,他们公司正面临财务危机,急需这笔订单续命,但技术转让的条件又让他们进退两难。
日本川崎重工的代表则显得最为愤怒,他们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才建立起的技术优势,怎么可能轻易交给竞争对手?
每个人都在快速计算着这意味着什么,而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面对这个史无前例的「鱼饵」,技术巨头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囚徒困境。
这是一个典型的「阳谋」。
中国人没有隐藏任何意图,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竞争者:我们要用市场换技术,你们要么接受条件分享蛋糕,要么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
更绝妙的是订单分割策略。
140列动车组被巧妙地分成了4个标段:60列给日本川崎重工,60列给德国西门子,20列留给法国阿尔斯通或加拿大庞巴迪。
这种分割设计有着深刻的博弈考虑。
首先,即使有企业拒绝参与,也不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
其次,竞争对手之间将陷入激烈的价格战和条件竞争。
最关键的是,这种分割打破了技术巨头们联合抵制的可能性。
果然,看似团结的技术联盟很快就出现了裂痕。
法国阿尔斯通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
面对中国抛来的救命稻草,他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接受了技术转让条件。
阿尔斯通的妥协立刻产生了多米诺效应。
日本川崎重工联合体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川崎重工的管理层认为,如果他们继续坚持强硬立场,市场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走。
在董事会的巨大压力下,他们悄悄脱离了联合体,开始与中国单独谈判。
德国西门子最初态度最为强硬。
他们财大气粗,技术领先,本以为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西门子报出每列3.5亿元的天价时,中国铁道部的反应异常冷淡。
「价格太高,我们需要考虑其他选择。」
这句话让西门子高层坐不住了。
他们花费巨资研发的Velaro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高铁技术之一,怎么可能不被市场认可?
但中国人的态度很明确:要么降价并接受技术转让条件,要么出局。
这种冷处理策略立刻产生了预期效果。
西门子的股价应声下跌,公司高层面临来自股东的巨大压力。
原本强硬的谈判团队被全员替换,新的团队接到的指令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中国订单。
技术巨头们痛苦地发现,他们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境。
最终,贪婪战胜了理性。
2004年10月,在经过几个月的痛苦博弈后,各大技术巨头先后低头。
川崎重工以每列1.9亿元的价格中标60列,并同意转让E2-1000型新干线的全套技术。
德国西门子将报价从3.5亿元降到2.5亿元,转让ICE3的核心技术。
法国阿尔斯通更是以「骨折价」获得了20列订单。
当最后一家企业低头时,真正的技术转移大戏才刚刚开始……
第四章:围猎反杀
签订合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真正的较量,发生在技术转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为了防止外方「留一手」,中国设计了一套极其严密的技术消化机制。
这套机制的核心,是著名的「1+2+17」模式。
1列原装进口,2列指导组装,17列完全自主生产。
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验收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更关键的是,建立了「技术转让实施评价」体系。
外方提交的每一份技术资料都要经过严格审核,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同时,中方工程师的学习情况也要接受考核,只有他们完全掌握了相应技术,才会支付对应的技术转让费。
这个看似简单的机制,却让外方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开始,这些跨国企业以为只是走过场。
在他们看来,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如此复杂的技术。
他们打算采用「拖延战术」:表面上配合技术转移,实际上设置重重障碍。
核心图纸被故意模糊处理,关键参数被隐去,培训课程中甚至故意用母语交流以规避翻译。
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中国工程师的学习能力和决心。
南车四方公司的实验室里,高级工程师赵永带领的团队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6个月内完全破解高铁转向架的设计参数。
转向架被誉为高铁的「腿脚」,其技术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它不仅要承受列车的全部重量,还要在高速运行中保持绝对稳定。
任何微小的设计缺陷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日本川崎重工花了20年时间才完善新干线的转向架技术,德国西门子的ICE转向架更是经历了三代技术演进。
而中国工程师要在6个月内完全掌握这项技术,在外国专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团队采用了「多线并进」的策略:一边分析外方提供的有限资料,一边进行大规模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
最困难的是弹簧刚度系数的确定。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值,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外方提供的资料中,这个数值被故意标注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没有具体数字。
为了破解这个参数,团队成员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连续三个月没有休过周末。
他们进行了3万次计算机仿真和217项实车试验,测试了数百种不同的弹簧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
6个月后,当赵永团队拿出完整的转向架技术方案时,日方专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些参数我们都没有提供过。」川崎重工的首席工程师难以置信地问道。
更让日方震惊的是,中国工程师不仅完全掌握了转向架技术,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
优化了空气弹簧的刚度参数,使横向稳定性提升了40%。
改进了齿轮箱的密封结构,将故障间隔里程从80万公里延长到240万公里。
类似的技术攻关在全国各地同时进行。
北车长客在攻克网络控制系统,株洲电力机车厂在研究牵引技术,每一个团队都在与时间赛跑。
这种「疯狂学习」的模式,让外方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发现,中国工程师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总是要刨根问底,搞清楚每一个技术细节的原理。
更可怕的是,中国人在学习过程中还不断提出改进建议,有些建议甚至让外方专家都眼前一亮。
三年后,当中国工程师展示出超越原版的技术时,全世界都震惊了……
第五章:学徒的反击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
一列流线型的白色列车静静停在轨道上,车头印着「CRH380A」几个醒目的大字。
这是中国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即将进行最高速度试验。
上午10点整,列车缓缓启动。
车厢内,各种监测设备闪烁着绿色的指示灯,几十名技术人员紧张地监控着每一个参数。
时速20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
「速度还在继续提升,各项指标一切正常。」现场总指挥通过对讲机报告。
时速400公里!
车厢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416.6公里!」
当最终的试验结果出炉时,整个现场沸腾了。
CRH380A创造了当时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记录!
这一刻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速度记录。
它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从「学习者」向「创新者」的根本转变。
更重要的是,这辆创造世界纪录的列车,是在完全自主掌握技术的情况下制造的。
从车体设计到动力系统,从制动技术到网络控制,每一个核心技术中国工程师都了如指掌。
法国《费加罗报》评论道:「中国仅用3年时间就从高铁技术的学徒变成了导师,这种变化的速度令人目眩神迷。」
德国《明镜》周刊更是发出感慨:「我们教给中国的技术,现在被中国人发挥到了我们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真正让外国同行感到震撼的,还不是速度记录本身。
而是中国工程师在技术消化过程中展现出的惊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网络控制系统为例。
这是高铁的「神经系统」,负责协调列车各个部件的工作。
原本的技术方案来自德国西门子,但中国工程师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发现了系统的一个致命缺陷: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网络延迟会显著增加,影响列车的安全性。
面对这个问题,西门子的方案是增加备用系统,但这会显著增加成本和复杂性。
中国工程师另辟蹊径,重新设计了网络架构,采用分布式冗余设计,不仅解决了延迟问题,还将系统可靠性提升了300%。
类似的技术创新在各个领域都在发生。
永磁牵引系统的研发,让列车的能耗降低了15%。
轻量化车体设计,使整车重量减少了8%。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将维护效率提升了400%。
每一项创新的背后,都是中国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努力。
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寻求突破。
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是惊人的。
短短三年时间,中国不仅完全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铁技术,还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超越。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支世界一流的高铁技术队伍。
当年那些被外国专家嘲笑「看不懂图纸」的中国工程师,如今已经成为全球高铁技术的领军人物。
赵永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转向架技术专家,他的技术论文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梁建英从项目助理成长为复兴号的总设计师,她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
这些技术骨干的成长,为中国高铁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7年6月26日,当「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时,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启……
第六章:王者登基
2017年,当「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时,它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个产业的新纪元。
如果说CRH系列还带有明显的「学习」痕迹,那么「复兴号」则完全是原创作品。
这列银白色的动车组,汇集了中国5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慧。
其中84%的技术标准为中国原创,在噪音控制、能耗管理、乘坐舒适性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了原技术提供方。
最具象征意义的突破,是实现了不同厂家动车组的互联互通。
这是一项连日本新干线都没有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
「我们突破了TCN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复兴号总设计师梁建英自豪地介绍,「两列由不同厂家生产的动车组可以重联运行,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创。」
这个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本身。
它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体系的完全成熟,也意味着中国开始拥有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技术突破带来的最直接效应,是产业链的深刻变革。
2005年,中国高铁零部件采购清单上,外国供应商占比高达80%。
从车轮到轴承,从芯片到制动盘,几乎所有关键部件都依赖进口。
而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12%。
更重要的是,剩余的12%主要是一些非核心部件,真正的核心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
以轴承为例,2005年时高铁轴承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货周期长。
洛阳LYC轴承公司通过与铁路部门的深度合作,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攻关,终于在2012年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轴承。
类似的逆转在各个领域都在发生。
华为海思研发出高铁专用通信芯片,彻底摆脱了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天宜上佳攻克了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技术,产品性能超越欧洲同类产品。
宝钢生产出世界最高标准的高铁车轮钢,成为全球高铁制造商的首选供应商。
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高铁产业链正在成型。
更具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国际市场上。
2016年,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启动。
这条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速铁路,在全球招标中引起了激烈竞争。
日本新干线技术、中国高铁技术展开了正面较量。
最终,中国方案以绝对优势胜出。
雅万高铁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中国高铁技术全面输出的标志。
从列车制造到信号系统,从轨道铺设到运营管理,中国提供了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更让人惊喜的是,针对印尼的热带气候条件,中国工程师还专门研发了耐高温转向架,工作温度范围达到-25℃至55℃,完美解决了其他技术方案在热带地区的适应性问题。
类似的技术输出项目遍布「一带一路」沿线。
泰国的曼谷-呵叻高铁、老挝的中老铁路、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
中国高铁正在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
2022年6月,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当第一列「复兴号」驶过印尼的热带雨林时,整个世界都在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的开通,更是全球高铁产业格局的彻底重写。
第七章:巨头黄昏
2024年春天,当那位曾经轻蔑的日本高管登上复兴号时,历史完成了最讽刺的一幕。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20年前那个说「中国工程师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川崎重工高管。
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体验着中国高铁。
列车启动后,老人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
车厢宽敞明亮,座椅舒适人性化,运行平稳几乎感觉不到震动。
车内的时速显示屏上,赫然显示着「350公里/小时」。
这个速度,比当年他们向中国转让的技术整整快了一倍。
更让他震撼的是列车的智能化程度。
自动驾驶系统、智能故障诊断、实时天气适应……这些技术即使在日本新干线上也没有完全实现。
4.5小时后,列车准时抵达上海。
老人走出车站时,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列银白色的复兴号,眼中闪过复杂的神情。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曾经傲慢的技术专家不得不承认:「这已经不是我们能教给中国的技术了。」
这句话,恰恰是对20年前那句轻蔑话语的最好回应。
历史的反转何其讽刺!
当年试图用技术封锁控制中国发展的策略,最终只是催生了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202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
「复兴号」家族不断壮大,从CR400到CR450,从标准版到长编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更重要的是,中国开始主导制定国际高铁标准。
在国际铁路联盟(UIC)的技术委员会中,中国专家担任了多个关键职位,主持制定了11项系统级国际标准。
这意味着,全球高铁行业开始按照「中国标准」运行。
德国西门子在最新的高铁项目中,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永磁牵引技术。
法国阿尔斯通在新一代AGV列车上,借鉴了中国的轻量化设计理念。
就连一向保守的日本,也开始研究中国的智能运维系统。
技术输出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产业格局变化。
中国中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市场份额超过50%。
而当年的技术霸主们,要么被边缘化,要么不得不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2024年,德国技术代表团主动访问了西南交通大学的超高速磁悬浮实验室,希望在下一代交通技术上与中国开展合作。
历史的轮回何其相似!
20年前,是中国工程师跨洋求学,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
20年后,是外国专家主动上门,希望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
这场技术博弈的最终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技术封锁从来不是长久之计。
试图通过垄断技术来控制他人发展的策略,最终只会逼迫被封锁者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而一旦这种自主创新成功,原来的技术垄断者反而会失去优势。
第二,市场的力量不可低估。
中国正是利用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杠杆,成功撬动了技术转让。
这个策略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市场同样是一种强大的战略资源。
第三,学习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师不满足于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了技术超越。
第四,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中国着眼的不是某一技术点的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从标准制定到市场拓展,这种系统性的战略思维,支撑了高铁事业的长远发展。
第五,坚持与韧性的价值。
从被嘲笑「看不懂图纸」到制定全球标准,这个过程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但中国工程师始终没有放弃,用20年的坚持证明了韧性的力量。
这场20年的较量告诉我们:真正的技术壁垒不在于封锁,而在于创新。
技术封锁与技术突围的博弈,永远不会停止。
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封锁只会催生更强大的对手,而真正的技术优势,只能通过持续的创新来维持。
正如一位高铁专家所言:「当年想要封锁我们的技术,最终只是逼迫我们创造出了更强大的替代品。」
从高铁到更多领域,中国正在用一个又一个的突破,诠释着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那些曾经的「老师」,如今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他们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师」。
这,或许就是技术发展史上最绝妙的反讽。
热点资讯
- 2025-07-10国民理财神器余额宝的三大挑战
- 2025-07-10热点板块和沉寂板块之间的对比
- 2025-07-10独行侠巨星阵容引争议:欧文等大牌云集,谁将称王?从骂声到期待
- 2025-07-02男女马拉松首度在闭幕式同时颁奖 宣扬奥林匹克精神
- 2025-07-05《王者荣耀》S40赛季今天上线:1个新英雄、3款皮肤免费送
- 2025-07-10长江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巨大优势:河口不分汊
推荐资讯
- Reddit用户齐吐槽:Meta Quest独占策略“伤”了VR行业
- 嘉黎虫草雷灾:生死选择题
- 奥运马拉松连续打翻水瓶:我当时手滑了
- 《穿越火线手游》罗峰&巴巴塔即将登场,吞噬星空联动角色又帅又美
- 足彩彩果:大巴黎4球大胜挺进决赛 切尔西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