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了?学前班家长别急,这钱,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好省

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了?学前班家长别急,这钱,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好省

发布日期:2025-08-13 07:17    点击次数:167

最近,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2025年秋季起,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不少家长激动得直拍大腿,仿佛看到钱包瞬间鼓了起来。可当我仔细研究政策,又问了几个正在读大班的朋友后,才发现:这钱,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好省。

“免费”二字,到底免了啥?

政策确实白纸黑字写着:公办园大班的保教费全免,民办园参照公办标准减免。听起来很美,但别急着高兴,因为“保教费”只是幼儿园收费的一部分。伙食费、住宿费、校车费、兴趣班材料费……这些通通不在减免范围内。

比如,北京某公办园原本每月收1200元保教费,新政后这笔钱确实不用交了,可伙食费一天30元,一个月又是600多,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实际支出并没少多少。民办园更复杂,如果原本收费2000元/月,而当地同类公办园标准是800元,那家长还得掏1200元差价。

所以,“免费”不等于“全免”,家长们还是得掰着手指头算账。

民办园的“加减法”,防不胜防

有位朋友的孩子在上海某高端民办园,原本每月交3000元,新政后参照公办标准减免800元,理论上每月能省800块。可没过多久,园方悄悄增加了“双语特色课程费”“艺术材料费”,算下来每月实际支出反而比之前还多了200。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些民办园为了维持运营成本,可能会在“政策减免”后换个名目收费,比如“自愿”购买的绘本、课外活动费,甚至提高伙食标准让家长补差价8。政策的本意是减负,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最后可能变成“左手免、右手收”。

公办园抢破头,摇号更难了?

政策一出,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转公办!”可现实是,公办园学位本来就紧张,现在免费了,报名的人只会更多。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孩子明年上大班,原本在民办园读得好好的,听说公办免费后立刻去排队,结果发现家门口的公办园摇号中签率从去年的50%降到了30%。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因为竞争更激烈了。

“免费”之后,质量会不会打折?

这是很多家长的隐忧。幼儿园收入减少,会不会压缩师资、减少活动?虽然政策强调“免费不降质”,但现实情况千差万别。

有位在幼教行业工作的朋友透露,部分公办园因为财政补贴延迟,已经开始削减非必要开支,比如减少户外活动次数、延迟更新教具。而一些民办园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减少外教课或特色课程,让家长觉得“性价比”不如从前。

真正受益的是谁?

虽然政策有种种限制,但对部分家庭来说,确实能省下一笔钱。比如:

中低收入家庭:在三四线城市,公办园原本收费就不高,比如兰州每月450元,一年能省4500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

多孩家庭:如果两个孩子错开上大班,三年累计能省上万块。

农村地区:不少乡村幼儿园原本收费低,现在全免,对经济困难家庭是实打实的帮助。

但对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尤其是孩子读高端民办园的,实际减负效果可能有限。

家长该怎么做?

仔细核对收费明细:别只看“免保教费”,要问清楚其他费用有没有变相增加。

提前规划学位:如果想转公办,尽早了解报名政策,避免临时抢不到名额。

理性看待“免费”:如果民办园教学质量更好,减免后仍比公办贵,不妨权衡性价比,别盲目跟风。

关注地方细则:不同城市执行标准不同,比如有的地方对低保家庭额外补贴,有的对多孩优先录取。

政策初衷是好的,但落地后的现实往往更复杂。“免费”不等于“无成本”,家长们还是要擦亮眼睛,别被“省钱了”的喜悦冲昏头脑。毕竟,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你家孩子的幼儿园,真的能省下这笔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