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资治通鉴》:识人别重财,观品性看修养,辨靠谱之人

《资治通鉴》:识人别重财,观品性看修养,辨靠谱之人

发布日期:2025-11-22 15:16    点击次数:87

《资治通鉴》:识人别重财,观品性看修养,辨靠谱之人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智慧,为后人提供了识人辨人的宝贵指南。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不仅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更蕴含了丰富的识人智慧,提醒我们:识人之时,切莫仅重财富,而应深入观察其品性与修养,方能辨出真正的靠谱之人。

一、居视其所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资治通鉴》开篇便强调了“居视其所亲”的重要性。一个人日常交往的对象,往往能真实反映其价值观和兴趣爱好。正如古人所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一个人终日与君子为伍,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此人必定品行高洁,值得信赖。反之,若其身边多是趋炎附势、品德败坏之徒,那么此人的个人素质必然有所欠缺。

以东汉时期的杨震为例,他作为荆州刺史,举荐了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令。王密为表感激,深夜送金,杨震却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由严词拒绝。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杨震的清廉正直,更从侧面反映了他交往之人的品性——王密虽一时糊涂,但杨震的举荐无疑是基于对其才能和品德的认可。而杨震本人,也因其高洁的品行,吸引了众多贤士的追随。

“富视其所与”是《资治通鉴》中识人的又一重要法则。当一个人拥有财富时,他如何支配这些财富,往往能真实反映其情操、追求与志趣。君子仗义疏财,将财富视为提升自己、帮助亲友、裨益国家的工具;而小人则视财如命,将财富作为个人享乐、坑害他人、牟取私利的资本。

“富视其所与”是《资治通鉴》中识人的又一重要法则。当一个人拥有财富时,他如何支配这些财富,往往能真实反映其情操、追求与志趣。君子仗义疏财,将财富视为提升自己、帮助亲友、裨益国家的工具;而小人则视财如命,将财富作为个人享乐、坑害他人、

牟取

私利的资本。

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君子用财的典范。他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周济贫困,后世尊之为财神。范蠡的财富观,体现了君子对财富的超越态度——财富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而非目的。相比之下,那些富甲一方却吝啬成性、甚至为富不仁者,其品性自然令人质疑。

三、达视其所举:任人唯贤,方显领导力

“达视其所举”强调的是在一个人身居高位时,观察其提拔举荐的人才和任命的部下。这不仅能判断其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更能看出其是否具备真正的领导能力和识人眼光。

三国时期的曹操,便是任人唯贤的典范。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皆因其能识人善任,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出身寒门的郭嘉,还是降将张辽、徐晃,曹操都能根据其才能委以重任,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相反,那些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者,往往难以长久维持其权力地位,最终难逃败亡的命运。

“穷视其所不为”是识人过程中最为考验

品性

的一环。当一个人处于人生低谷时,他能否坚守原则和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往往能真实反映其品格的坚韧和不屈。

“穷视其所不为”是识人过程中最为考验品性的一环。当一个人处于人生低谷时,他能否坚守原则和底线,不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往往能真实反映其品格的坚韧和不屈。

安史之乱中的张巡,便是困境中坚守本色的典范。他作为一介书生,手握兵力远少于敌军,且城中粮草并不充裕,却硬生生地坚守睢阳城数十月之久,为唐朝军队的反攻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张巡的坚守,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气节,更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相比之下,那些在困境中妥协投降、甚至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者,其品格自然难以让人信服。

五、贫视其所不取:贫贱见操守,清廉显高洁

“贫视其所不取”强调的是在一个人贫贱时,观察其能否坚守道德底线和原则,不取不义之财、不谋不义之利。这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如何,更能判断其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东汉时期的羊续,便是贫贱中坚守操守的典范。他任南阳太守时,下属送给他一条活鱼。羊续收下鱼后,却将其挂在庭院的树上,直到风干成鱼干也未食用。当下属再次送鱼时,他便指着树上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我还挂在这儿呢,请你们都回去吧!”羊续的清廉正直,赢得了百姓的敬重和爱戴。相比之下,那些在贫贱中见钱眼开、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者,其道德品质自然令人质疑。

六、靠谱之人的三大特质:有交代、有担当、不分神

除了上述五条识人法则外,《资治通鉴》还通过具体事例,为我们揭示了靠谱之人的三大特质: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主观能动性强,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让上级分神,能全权负责承担起任务。

以三国时期的陈泰为例,他在司马家掌权的曹魏朝廷中,经常执掌兵权出任四方。面对资源有限的困境,陈泰从不向司马家要求更多资源,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屡建奇功。司马昭对陈泰的评价是:“征西将军陈泰沉着勇敢能果断行事,承担了一个方面的重任。救援将要失陷的城池而不要求增加兵力,上书言事又稀少而简略,是个必能打败敌兵的人。”陈泰的靠谱,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更体现在他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上。

七、结语:识人之道,在于品性与修养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历史巨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蕴含了深刻的识人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识人过程中,切莫仅重财富而忽视品性与修养。一个人的财富状况或许能暂时掩盖其真实品性,但长期来看,品性与修养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靠谱之人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在识人辨人时,应深入观察其日常交往的对象、财富支配的方式、提拔举荐的人才、困境中的表现以及贫贱时的操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辨出真正的靠谱之人,与之共事或深交,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完成。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纲。书中不仅记载重大政治事件,更深入剖析统治者决策得失,如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详细记录,为后世提供治国镜鉴。

《资治通鉴》以“宁失于繁,毋失于略”为原则,文字简洁凝练,叙事生动。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经典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司马光以正楷手书全稿,草稿盈两屋,其严谨治学态度与文学造诣,使这部史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智慧宝库。翻开书页,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与司马光共话兴衰,与古人共鉴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