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生存,越来越原子化!
共识,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生存,越来越原子化!
早餐店的餐桌上,一家三口各捧一部手机:父亲刷着财经新闻骂“物价又涨了”,母亲刷着育儿博主怨“教育成本太高”,孩子刷着短视频笑“这博主真逗”,三个人坐在一起,却像活在三个平行世界,连“今天天气好不好”的闲聊都没有;社区业主群里,有人提议“一起加装电梯”,立刻有人反对“影响我家采光”,有人质疑“费用怎么分摊”,吵了半个月,最后不了了之,邻居们依旧“出门不打招呼,进门关紧房门”;网络上,关于“该不该躺平”的讨论,支持的骂“卷不动了凭什么不能躺”,反对的骂“躺平是没骨气”,没人愿意听对方的理由,只剩互相攻击的戾气。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我们看似连接得更紧密(微信、抖音、社群无处不在),却越来越难达成共识;我们看似活得更自由(选择更多、空间更大),却越来越像孤立的原子——既无法与他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也难以在生存中找到归属感。共识的稀缺与生存的原子化,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原子化让每个人的利益、认知、经历越来越割裂,共识自然无从谈起;而共识的稀缺,又让每个人失去了协作的基础,只能独自面对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原子化。
一、共识为何稀缺?——从“共同经历”到“利益割裂”,从“信息共享”到“认知茧房”
共识的本质,是“基于共同经历、共同利益、共同认知形成的价值认同”。可现在,这三个“共同”正在被一一瓦解,共识自然成了稀缺品。
1. 利益割裂:“各扫门前雪”成常态,没人再管“他人瓦上霜”
以前的社会,大家共享“单位、社区、家族”的共同体利益——单位分房、社区互助、家族扶持,一人有难,身边人会帮;现在的社会,利益被切割成“个人化的碎片”:职场里,你多拿一份奖金,我就少一份,所以“同事是对手不是伙伴”;社区里,你家加装电梯方便,我家采光受损,所以“邻居是矛盾体不是共同体”;生活里,你为“养娃贵”焦虑,我为“养老难”发愁,大家的痛点不同,连抱怨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某小区的“车位之争”很典型:老业主觉得“小区是我们先住的,车位该优先我们”,新业主觉得“我也交了物业费,凭什么不能平等抢车位”;有车的业主觉得“物业该多划车位”,没车的业主觉得“不该占用绿化建车位”。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没人愿意让步,最后只能靠“抢”和“闹”解决问题,共识根本无从谈起。
更可怕的是“利益优先于价值”:以前大家会为“公平、正义”达成共识,比如“不能欺负弱小”“要诚信做人”;现在很多人会说“只要不损害我的利益,别人怎么样跟我没关系”“诚信能当饭吃吗”。当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共识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你跟他谈“公平”,他跟你谈“现实”;你跟他谈“责任”,他跟你谈“利益”,永远不在一个频道上。
2. 认知茧房:算法把人关进“信息孤岛”,你看到的“真相”只是你想看到的
以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报纸、电视),大家共享同一套信息,容易形成共同认知;现在的算法推荐,却把每个人关进“信息茧房”——你喜欢“躺平”,算法就给你推“卷不动了的年轻人”;你支持“内卷”,算法就给你推“努力才有未来”;你讨厌某明星,算法就给你推“他的黑料”。你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全世界”,其实只是算法给你定制的“小圈子”。
网络上的“骂战”大多源于此:支持“中医”的人,只看到“中医治病的案例”,觉得反对者“不懂传统文化”;反对“中医”的人,只看到“中医不靠谱的新闻”,觉得支持者“愚昧迷信”。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不愿意看对方的论据,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不全对”。这种“认知割裂”,让共识变得不可能——你说的“事实”,在他眼里是“偏见”;他说的“道理”,在你眼里是“谬论”,最后只能靠嗓门大、骂得狠“赢”得争论,却永远达不成共识。
还有“碎片化信息”的误导:大家都习惯刷短视频、看短文章,很少读长文、做深度思考。某件事刚发生,还没弄清来龙去脉,就有人断章取义发出来,配上“震惊”“愤怒”的标题,瞬间引发情绪共鸣。比如某老师批评学生,被断章取义拍成视频,配文“老师体罚学生”,立刻有人骂“老师没师德”,可没人愿意看完整视频,了解“学生先欺负同学”的前因。这种“情绪优先于事实”的认知方式,让共识失去了“事实基础”——大家都在为情绪买单,没人关心真相,自然不可能形成共识。
二、生存为何原子化?——传统共同体瓦解,个人成了“孤独的战斗者”
原子化的本质,是“个人从传统的共同体(家庭、社区、单位)中脱离出来,失去归属感和支撑,独自面对生存压力”。以前的人,像“葡萄藤上的葡萄”,彼此相连;现在的人,像“散落在地上的沙子”,互不关联。
1. 传统共同体的瓦解:“单位人”变“打工人”,“熟人社区”变“陌生人社区”
以前的“单位”是终身共同体:进了一个单位,就是“单位人”,单位管工资、分房、医疗、养老,甚至管结婚生子,员工对单位有归属感,同事之间像“家人”;现在的“单位”是“临时雇佣关系”:996是常态,裁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你今天在这家公司,明天可能就被裁,员工对单位只有“利益绑定”,没有“归属感”,同事之间“下班不联系,离职就拉黑”。
以前的“社区”是熟人共同体:住一个大院里,张阿姨帮李奶奶看孩子,王叔叔帮赵爷爷修水管,晚上大家一起在树下聊天,谁家有事,全大院都知道、都帮忙;现在的“社区”是陌生人社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关上门,邻居姓什么、做什么工作都不知道,甚至住了几年,都没跟对门说过一句话。某调查显示,一线城市中,68%的居民不知道邻居的姓名,85%的居民从未参与过社区活动——社区不再是“家的延伸”,只是“睡觉的地方”。
以前的“家庭”是情感共同体:父母子女住在一起,春节必团聚,遇到困难一起扛;现在的“家庭”是“分散的个体”:年轻人为了工作,在不同城市打拼,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父母成了“空巢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庭纽带越来越弱,甚至“微信视频通话”都成了“任务式的问候”。
2. 生存压力的加剧:“自顾不暇”的时代,没人有精力“抱团取暖”
现在的生存压力,比以前大得多:房价高、房租贵、教育医疗成本高、工作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奔波”,根本没精力关心别人。年轻人每天通勤两小时,加班到深夜,回家只想躺平,连跟朋友聚餐都没时间;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要还房贷、车贷,要给父母看病、给孩子交学费,压力大到失眠,连跟伴侣好好说话的耐心都没有。
这种“自顾不暇”,让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独自生存”: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别麻烦别人”,也知道“别人也帮不了自己”;看到别人有难,首先想到的是“我自己都顾不过来,怎么帮他”,不是冷漠,是真的“没精力”。某网友说:“我每天加班到11点,回家还要写方案,邻居家孩子哭了一晚上,我知道可能有问题,可我连起身敲门的力气都没有——不是我冷血,是我真的太累了。”
更无奈的是“合作成本太高”:想跟人一起合租,怕生活习惯不同吵架;想跟人一起创业,怕利益分配不均闹掰;想跟人一起做社区活动,怕没人愿意出力、全靠自己扛。最后发现,“独自生存”虽然孤独,但“没矛盾、没麻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宁愿一个人,也不跟人抱团”。
三、恶性循环:共识稀缺加剧原子化,原子化让共识更难形成
共识稀缺和生存原子化,不是两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闭环:
一方面,原子化让共识越来越难。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经历不同、利益不同、认知不同,就像来自不同星球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对方——你说“加班太苦了”,他说“能有班加就不错了”;你说“养娃太贵了”,他说“没钱就别生孩子”;你说“想躺平”,他说“躺平是没本事”。没有共同的经历,就没有共情;没有共同的利益,就没有协作;没有共同的认知,就没有共识。
另一方面,共识稀缺让原子化越来越严重。当没有共识,大家就无法协作:社区里没人愿意一起搞活动,因为达不成共识;职场里没人愿意一起做项目,因为达不成共识;社会上没人愿意一起推进公共事务,因为达不成共识。无法协作,就只能独自面对问题,进一步加剧原子化——你一个人扛房贷,我一个人带孩子,他一个人看病,每个人都成了“孤独的战斗者”,更难形成共识。
这种恶性循环的危害,正在慢慢显现:社会凝聚力越来越弱,遇到公共事件(比如疫情防控、灾害救援),大家不是“一起扛”,而是“各顾各”;个人孤独感越来越强,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某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5000万,其中很多人是因为“孤独、缺乏归属感”;公共政策推进越来越难,因为没有共识基础,比如“延迟退休”“房产税”等政策,一提就引发争议,很难推进。
四、犀利反思:不是我们不想共识,是环境让共识变得“昂贵”;不是我们想原子化,是生存让抱团变得“奢侈”
很多人说“现在的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我”,其实不是人的本性变了,是环境变了:
不是我们不想达成共识,是达成共识的成本太高——要打破信息茧房,要理解不同的利益诉求,要放下自己的偏见,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可现在的人,连“好好听别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要达成共识,还可能需要“让步”,比如加装电梯,低楼层的人要让步,高楼层的人也要让步,可现在的人,生存压力太大,“让步”意味着“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没人愿意让步。
不是我们想原子化,是抱团取暖的风险太高、收益太低——跟人合租,可能会遇到奇葩室友;跟人合作,可能会被坑;跟人社交,可能会浪费时间还没效果。相反,独自生存虽然孤独,但“可控”——自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利益自己把控,不用跟人妥协,不用担合作的风险。
这种“无奈的选择”,才是最扎心的:我们都怀念“邻里互助、朋友成群”的日子,都想有“能一起聊天、一起扛事”的人,可现实是,生存压力让我们“自顾不暇”,环境让我们“难以共识”,最后只能“被迫原子化”,只能“接受共识稀缺”。
结语:别麻木于原子化,别放弃对共识的渴望
共识稀缺、生存原子化,正在让我们的社会变得“冰冷”——没有了共同的价值认同,社会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了归属感,个人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可我们不能麻木于这种状态,不能接受“这就是现实”,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共识来凝聚,需要归属感来温暖。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个人做起:试着放下手机,跟家人聊聊天,哪怕只是“今天吃什么”;试着跟邻居打个招呼,哪怕只是“早上好”;试着在网络上,先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意见,哪怕不认同,也别骂脏话。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打破原子化、积累共识的开始。
毕竟,我们可以接受“共识稀缺”,但不能接受“放弃共识”;我们可以接受“暂时原子化”,但不能接受“永远孤独”。因为只有有了共识,社会才有凝聚力;只有不原子化,个人才有归属感——这不仅是为了社会,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能活得不那么孤独,不那么像一颗孤立的原子。
热点资讯
- 2025-07-08费纳德三巨头在四大满贯赛中的冠军和胜场数比较
- 2025-07-14杭州地铁呐喊,喊出了谁的心声?
- 2025-07-21哈登降薪留队,布克超3亿豪约,NBA价值标准变了吗
- 2025-07-24中国到伊朗空运快递
- 2025-07-29千金药业:公司参投的两支基金目前运营正常
- 2025-08-20萨里季前收官礼——全队意外获24小时额外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