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部队命运揭晓

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部队命运揭晓

发布日期:2025-11-22 11:55    点击次数:194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让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征”。在当时看来,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但长征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国军用“碉堡战术”一步步缩小了红军的生存空间,红军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缩小。如果继续与国民党硬拼,最终可能会导致红军全军覆没。

为了保存革命的重要力量,最后中央决定进行转移。

然而,在中央苏区,红军并没有全部撤离,而是留下了一部分兵力继续在区内作战。中央则带领主力部队,大约8.6万人,进行了转移。

那么留在苏区的红军战士还有多少人?这些战士后来怎么样了?

1934年,中央红军准备长征前,决定成立中央分局,任务是:

为了保护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踏上长征之路,确保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同时守护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让占领这里的敌人无法顺利掌控局面;随时准备与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联手,反击敌人,夺回失地。

同时,中央还把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座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带,作为苏区最后的坚守阵地。

很明显,当时李德、博古等人的心态过于乐观了。尽管我们之前有过不少类似的经历,但这次的“第五次反围剿”显然与之前的几次有所不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带着8.6万主力踏上长征之路,而留在中央苏区的部队大概还有五六万人。

虽然看起来人很多,但其中有很多伤病员。当时真正能战斗的只有留守苏区的红24师和苏区内的十几个独立团,大约有1.6万人。后来,项英被任命为中央分局书记,陈老总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伯里称这些留守部队为“死亡之师”。

为了牵制敌人,中央决定让陈老总留下来。在十大元帅中,陈老总唯一的不同是,他没有参加过长征。这是因为长征前他腿有伤,行动不便。另外,因为项英不精通军事,在国军围剿苏区的危急时刻,必须有一个懂军事的干部留下来辅助项英。陈老总在红军早期干部中,军事能力算是比较突出的。

那时候,战士们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他们需要在苏区继续和敌人战斗;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照顾伤员。战士们恨不得自己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用。

中央苏区的主要部队在长征时虽然前途未卜,但相比之下,留在苏区的部队面临的危险更加严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成功转移到了苏区之外,而留守苏区的项英却认为,中央红军一走,国军的大部队肯定会跟着追击,这样留守部队的压力就会减轻。因此,他主张继续和敌人死打硬拼,等到主力红军回来后再前后夹击敌人。

当时,陈老总对项英的决定持反对意见,可问题是,项英是分局书记,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他手里。尽管陈老总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但项英就是不采纳,这让事情变得很棘手。

项英等人对形势的估计似乎过于乐观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仅派出了薛岳和吴奇伟两个纵队追击,其余大部分兵力则从北、东、西三面包围苏区,企图分片“清剿”。

此外,国民党还与苏区里的地主武装联手,在苏区内实施了严酷的镇压政策,意图彻底清除中央苏区的驻守部队。

1934年10月26日,国民党东路军占领了长汀;11月10日,首府瑞金也被攻陷;11月23日,会昌也沦陷了,这时,整个中央苏区已经全部被占领。

苏区沦陷后,国民党在苏区内实行“白色恐怖”,许多村庄几乎被杀绝了。福建长汀县有34户人家,只有八旬老太幸免于难,其余都被杀害。赣州市有10.8万烈士,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中央苏区沦陷后被敌人杀害的干部和群众。

从遵义会议开始,党中央彻底告别了过去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同时,党中央还向各地发出了新的指示,要求留守在苏区的部队继续在中央苏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游击战。

接到上级指示后,项英采纳了陈老总的建议,决定带领剩下的部队突围,在南方的山林中进行游击战。

1935年2月,留守在苏区将近一年的近万名战士和指挥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顿和重组后,按照中央分局的安排开始突围,这被称为“九路突围”。

李莲才带领一部分人突围,前往闽赣边区;陈谭秋和谭震林率领红24师的几个连也突围,与敌人封锁和张鼎丞部汇合;汪金洋和李天柱带领两支部队突围;龚楚、石衡中以及史犹生率领红71团从南禾地区出发,准备突围,途中龚楚被粤军发现,他在突围过程中打死石政委叛变投敌;徐鸿和张凯率领的独立3团从南部出发,途中遭遇敌人追击,最终与李天柱部汇合;毛泽覃率领独立一师从南禾丰出发,到达福建长汀,与福建省委书记会合,成立新的闽赣边界军区领导机关。王孚善率领400余人由会昌向寻安方向突围。阮啸仙、蔡会文、刘伯坚等率领独立6团2000余人,在于都南部坚持游击战。中央分局由项英和陈老总领导突围,随后与蔡会文、陈丕显部汇合,最终上了油山,从此以油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

除了战斗人员,当时苏区还有3万多伤员。带着这些伤员一起突围显然不可能,留在苏区又会面临国民党的屠杀。为了保护这些伤员,陈老总不顾自己的腿伤,挨家挨户与苏区的百姓商量,希望他们能收留这些战士,哪怕作为干儿子或干女婿也行。陈老总的真诚最终打动了不少百姓,也为革命保留了许多希望。

在成功突围后,中央分局的书记项英和陈老总向中央汇报了情报。他们还命令战士们埋掉电台、烧毁密码本,这样南方八省的游击队就彻底和中央失去了联系。

在中央苏区,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留守部队总共有4万多人。然而,能够成功突破包围圈并坚持到新四军改编的战士只有300人。相比之下,红军长征时至少保留了十分之一的革命力量,而留守部队则只保留了百分之一。

在突围和三年游击战争中,何叔衡、贺昌、阮啸仙、毛泽覃、万永诚、李赐凡、李天柱等人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瞿秋白、刘伯坚被俘,敌人严刑拷打也不屈服,最终被杀害。

在那三年的游击战争里,红军战士们在敌后的生活异常艰苦。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连火都不敢生来煮饭。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只能靠吃野菜和野草来填饱肚子。为了获取生活必需品,他们不得不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将物资运送到山上。后来,毛主席也感慨地说过,他认为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比长征还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