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建国后他长期休养,1955年评级,毛主席,周总理:享受副总理待遇

建国后他长期休养,1955年评级,毛主席,周总理:享受副总理待遇

发布日期:2025-07-29 15:30    点击次数:170

文|一亿

编辑|一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55年,一份“天价”工资在中南海引起关注。一位没有具体职务、长年休养的老同志,每月工资竟高达四百元,这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他就是郑位三。这份看似与“闲人”身份不符的薪酬,究竟是对他哪些不朽功绩的最高褒奖?

1955年,一个棘手的薪酬问题摆在了中南海的案头。建国初期的供给制要全面转向货币工资制,可一位没有具体职务的老同志,该定什么级别?基层干部犯了难,层层上报,最后惊动了毛主席。

这位老同志叫郑位三。毛主席和周总理商议后,一致认为:绝不能亏待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终,毛主席亲自特批:行政三级,享受副总理待遇。

一个长期休养的“闲人”,凭什么能拿到每月四百元,在当时堪称天价的工资?

他拿起的枪,不只懂得开火,更懂得争取人心

郑位三的革命起点,高得惊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血雨腥风。25岁的他临危受命,出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随即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领导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枪响之后,路在何方?起义部队一度被打散,被迫转入木兰山打游击。队伍像没根的浮萍,随时可能被风浪打翻。郑位三心里清楚,没有根据地,一切都是空谈。

他把目光投向了柴山保。那地方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却极其复杂。要把根据地这颗种子,种进这片刁钻的土壤里,光靠打打杀杀是行不通的。郑位三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政治手腕。

他对地主豪绅不搞“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拉拢开明的,分化中间的,打击顽固的。他还巧妙利用大地主和中小地主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内斗,为革命腾出空间。对于“红枪会”这类复杂的民间武装,他同样是分化瓦解,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短短几个月,柴山保就从一个龙蛇混杂之地,变成了秩序井然的红色堡垒。群众被发动起来,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1929年,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已然成型。郑位三,就是这片红色江山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天塌下来的时候,总得有人站着把它扛住

鄂豫皖苏区一度发展成全国第二大苏区,欣欣向荣。然而,随着张国焘的到来,一切都变了。他在苏区大搞“肃反”,杀得人头滚滚,又因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惨败,主力被迫撤离。

苏区几乎成了一片焦土,人心惶惶。是走,还是留?郑位三选择了后者。

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在最危险的时刻稳住了局面。他一边安抚群众,一边紧急联络各地党组织,号召大家拿起武器,跟敌人死磕到底。在他的领导下,原本凋零的苏区竟奇迹般地重建了五千多人的武装力量,为日后红军主力的恢复保存了宝贵的火种。

坚守的代价是惨烈的。1933年,是大别山斗争最残酷的一年。郑位三带着游击队在深山老林里跟敌人周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正是在这一年,他接连收到了父母双亡的噩耗。

年迈的父亲郑维翰,因长期在山中奔波,身染毒疮,无医无药,痛苦离世。不久后,母亲又因饥饿难耐,误食野菜中毒身亡。那一年,郑位三刚满三十一岁。他把失去双亲的巨大悲痛,深深埋进心底,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他赢得了同志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后来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年仅三十出头的他,就被大家尊称为“位老”。这个“老”字,无关年龄,全是威望与敬重。

明明是来接替你的,他却选择先成就你

抗战爆发后,郑位三的才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以施展。他与李先念搭档,拉起了新四军第五师的队伍,在中原敌后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

1943年,发生了一件微妙的事。中央任命李先念为师长兼政委,李先念深感责任重大,几番推辞。最后,中央派郑位三前往五师,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这道命令,实际上就是要郑位三去“取代”李先念。

可郑位三到了之后,却没有急于揽权。他深入部队,走访群众,做了大量细致的调研。他发现,李先念和五师的同志们在这里干得非常出色,深得民心。于是,他向中央如实汇报,盛赞李先念的功绩,并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这种光明磊落的胸襟,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李先念也由此对他更加敬佩,两人成了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

郑位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大局高于一切。

身体可以倒下,但阵地寸土不让

1946年,解放战争的大幕即将拉开。盘踞中原的六万大军,被国民党三十万重兵团团包围,形势岌岌可危。一场惨烈的大突围,已在所难免。

此时,担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的郑位三,身体已经垮了。多年的征战,让他积劳成疾,胃病、肺病、关节炎,百病缠身。党中央考虑到他的状况,特意派人来接他提前撤离。

郑位三断然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原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大战在即,我走了,军心何在?”

6月26日,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打响。郑位三与司令员李先念一道,拖着病体,指挥部队浴血奋战,最终成功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毛主席对此高度评价,称赞他们“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棋局,落下了关键一子。

这一战,耗尽了郑位三最后的精力。突围之后,他彻底倒下,再也无法重返战场,于1947年开始了漫长的休养生涯。

他的身体倒下了,但他用生命坚守住了革命者的阵地。

他的价值,从来就不写在一张任命状上

建国后,郑位三虽然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但他在党内的地位依然崇高。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他就是十八名中共代表之一。中央批准他长期休养,是对他身体的爱护,更是对他功绩的肯定。

病榻之上的郑位三,并未就此沉寂。他成了个“思考者”,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和社会历史,把早年丰富的革命实践,升华为深刻的理论思考。他的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引起了高层的关注。

1954年,李先念调往北京工作,特意将老领导接到北京治疗。而毛主席每次路过武汉,只要时间允许,也总会去疗养院看望这位老战友。

一次见面,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关切地询问病情。郑位三则激动地表示,希望能早日康复,再为党和国家工作。

现在,我们或许更能理解,为何毛主席会特批他享受副总理待遇了。

它体现在黄麻起义的枪声里,体现在柴山保的政治智慧里,体现在大别山的滴血坚守里,体现在中原突围的钢铁意志里,更体现在他病卧在床,依然心忧天下、笔耕不辍的赤子之心里。

后来,他每月都会把用不完的工资,悉数捐给家乡的烈士后代。这位老革命的一生,就是奉献与忠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