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新一军覆没成孙立人一生痛!晚年回忆王牌军覆灭,直言:上下积怨太深,没败给敌人先垮了自己

新一军覆没成孙立人一生痛!晚年回忆王牌军覆灭,直言:上下积怨太深,没败给敌人先垮了自己

发布日期:2025-11-23 20:20    点击次数:101

自1935年起,国民党军队便涌现出首位上将,直至1949年败走台湾,期间共诞生了71位上将。他们之中,既有英勇献身、为国捐躯的烈士(如张自忠),亦不乏位居高位的滥竽充数之辈,人物各异,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二级上将刘峙。他独树一帜,成为唯一一位从上将之尊跌落至尘世,流落异国他乡以教书为生,最终令蒋介石哭笑不得,将他召回台湾的滑稽将军。

一、刘峙其人

刘峙,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士,诞生于1892年。江西吉安被誉为新中国知名的将军之县,孕育了众多共和国的将才。然而,刘峙却踏上了与革命道路截然不同的征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竟诞生了一位白将军,不禁让人感叹造化之奇,似是戏弄人间。

刘峙在早年便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自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以来,得益于何应钦的推荐,他得以担任该校的战术教官。此后,刘峙与蒋介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进而成为蒋介石麾下“五虎上将”中的重要一员。

刘峙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实在平平,这成为他日后在国民党军队中遭受同僚与部下轻视的核心原因。1930年,他被派往河南担任省主席一职。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他又被委以重任,担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领部队在北平以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刘峙在蒋军中享有“福将”的美誉,无论是在黄埔军东征、中原大战,还是对工农红军的“围剿”中,他总能凭借非凡的运气屡建奇功。蒋介石将刘峙推至前线,正是看中了他的好运。然而,面对日本人,所有的运气似乎都失效了,刘峙所率领的部队一经接触便迅速溃败。胆怯的刘峙不敢据地固守,只得沿着平汉铁路仓皇南逃,直至抵达河南郑州,才与日军脱离接触,得以暂时松一口气。

蒋介石亲自拨通了刘峙的电话,询问部队的具体位置。刘峙先是声称部队位于河北,随后又称在新乡。蒋介石因而怒不可遏,严厉斥责,并下令禁止继续撤退。然而,即便如此,刘峙的撤退步伐并未因此停止,他一退再退,甚至跑过了上千公里,却始终未能赢得一场胜利。

“自保定之战失利以来,从洛阳至宜昌的这段日子里,我在蒋介石先生面前屡遭摆布,饱受欺凌,然而我始终秉持着忍让为重的原则。”

1946年6月,中原突围之战中,刘峙再次遭遇了严重的挫败。这场中原战役,作为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的首战,他寄予厚望,遂将30万精锐之师交付刘峙指挥,并配以空军支援。刘峙重拾昔日围剿江西中央苏区时使用的碉堡战术,不惜工本地修建了上万名碉堡,构筑了数千公里长的战壕,自以为凭借这样的部署,定能一举击溃李先念的主力部队。

不料刘峙对基本的作战方向判断失误,他坚信共军必定会向地势较为平坦且易于行进的东方寻求突破,然而李先念等主力部队却巧妙转向西进,令刘峙的主力部队扑了个空。更令人称奇的是,皮定钧率领的一旅人马假装向东突围,刘峙麾下的部队亦未能将其截获,从而成就了皮旅千里突袭的传奇。

三十万大军竟然未能捕获区区五、六万人,刘峙颜面尽失。然而,知耻并未激发其后续的勇气,军事上的表现依旧乏善可陈。随后的时间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峙无力抵抗,连遭重创,麾下的整编第三师亦被刘邓大军全数消灭,黄河防线最终未能阻挡住刘邓大军的步伐。

蒋介石勃然大怒,携陈诚、顾祝同两位亲信,亲赴郑州主持军事检讨会。会上,陈诚毫不留情地炮轰刘峙,指责其无能导致国家败亡。面对众人的激烈批评,以往总是偏袒刘峙的蒋介石,这一次也放弃了旧日的情面,下令剥夺刘峙所有职务,并将其押送南京接受审讯。

有人或许会疑惑,为何这位能力不足者能跻身五虎将之列?这实则得益于蒋介石独到的用人之道。

二、猪将守大门

蒋介石的用人理念,简而言之,仍停留在封建帝王驾驭臣子的旧有模式,未能随着民主革命的步伐实现质的飞跃。

其人才选拔过程,包括考察、识别与任用,无不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而非组织的行为准则。审视其麾下的高级将领,多数人得以晋升,皆因与蒋介石之间深厚的私人关系。

陈果夫兄弟所掌控的国民党组织体系,本应是选拔人才的正规途径。然而,由于蒋介石在政治上的细微操控,该组织体系对于高级官僚的考察、推荐与选拔权已大打折扣。他们所能影响的,仅限于较低级别的官僚。

我们固然承认蒋介石的识人能力,他确实能在众多人才中挑选出几位杰出的能臣猛将,诸如杜聿明、陈诚、宋希濂、张灵甫等人。

然而,这种基于个人而非组织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往往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困境。毕竟,你不可能逐一对所有中级官员的能力进行详尽评估,进而从中挑选出高级官员。这样的做法耗时耗力,实难实现。

蒋介石,一位智谋非凡的领袖,他巧妙地设计了一条捷径:以忠诚度作为评判的标准。

先看人听话与否。

国民党内部派系繁多,各派势力互不相让,相互争斗。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蒋介石的危机意识,因此,忠诚度在他用人之策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刘峙凭借其高超的迎合技巧和敏锐的听从能力,赢得了蒋介石的深切信赖。

当年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彼时蒋介石羽翼未丰,发动这种重大的政治事变,蒋系诸将都有些战战兢兢,不敢往前冲。独有刘峙,义无反顾地充当蒋介石马前卒,出头逮捕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

共产党员包惠僧气愤地质问刘峙为什么要这样做,刘峙面对一度相携北伐的革命同志,厚着脸皮说:“我也不完全了解,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昔日国民党内部尚存部分革命者的操守,然众多人士因面子问题难以果断清党,唯有刘峙公然撕去政治的遮羞布,其行径确实令人齿冷。

蒋介石所重视的,正是这一点。只要他愿意遵从命令,总能派上用场,即便是最不济的情况,用作看门犬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1947年9月,刘峙被押送返回南京之际,原本相关部门拟对他战败的责任进行追责,然而不久后,蒋介石却破例法外施恩,对刘峙过去的过失只字未提,旋即重新任命他为战略顾问委员会的上将委员。

尽管职务闲散,然而薪资待遇并未减少,刘峙依旧悠然自得。外界听闻此事后,议论纷纷,明枪暗箭皆指向蒋介石,指责他过分偏袒旧部,将国家利益抛诸脑后。

宋美龄听闻外界的议论后,心中感到不安,便向蒋介石提及:“外界流言纷纷,刘峙恐怕难以继续领导战场了。”

蒋介石反问道:“刘峙的指挥能力确实有待提高,但论及对命令的服从度,难道还有哪位将领能比刘峙更为听话吗?”

蒋介石对其深信不疑,刘峙因而获得了一项极具意义的荣誉——以他的字“经扶”命名河南省的一个县,以此表彰他在河南主政期间的所谓“功绩”。然而,实则他并无多少可称道的政绩,不过是位祸国殃民的昏庸官僚。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便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

1948年5月,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弥漫,华东地区已弥漫着紧张的战云。国共两党纷纷在华东展开兵力部署,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原本驻守徐州,指挥华东战事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因晋升为参谋总长,返回南京,徐州“剿总”司令长官的人选,一时间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

蒋氏麾下三位权倾一时的将领,陈诚暂时失去了老蒋的信赖,而何应钦与顾祝同已稳居中枢要职。除却这三位资历深厚的老将之外,便再无其他拥有丰富经验的长者。众人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年轻一代的将领群体。

然而,出乎众人的预料之外,蒋介石最终选定刘峙为继任者。

众说纷纭,时人热议:“徐州乃南京之门户,理当派遣一位勇猛之士镇守;若非虎将,至少也应派一犬看门。然而,今次却仅派遣了一头猪,显然是守不住此重要门户的。”

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得知此事后,便指示战士们张贴传单,广泛宣传道:“国民党曾在徐州派遣了两员大将,去年是薛岳,战败而逃;去年则是顾祝同,无能之辈,亦被我军驱逐。今年前来的是刘峙,同样声名狼藉,如同大笨猪。若想过上好日子,我们必须勇敢向前,勇闯徐州,杀尽那些阻碍我们的人。”

刘峙个性鲜明,其一大特点便是心态平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总能保持轻松愉悦的生活态度,享受饮食之乐。从资料图片中可见,至1930年代末,这位年逾四十的刘峙已变得圆润丰满,与当时普遍瘦弱的民众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人们戏称他为“猪”。

1940年刘峙

三、淮海加速败北

刘峙虽得高位晋升,心中却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上下起伏不定。他深知自己并无迎战那如同狼虎般的华东野战军的信心,因此提出需请一位才智过人的指挥官来协助指挥。

蒋介石本拟请白崇禧负责华中及徐州两大“剿总”,实现统一调度两区域的军队。然而,白崇禧心生疑虑,不愿与刘峙共度难关,故而拒绝了统率徐州部队的请求。

鉴于形势所迫,刘峙提议邀请两位黄埔一期精英加盟指挥团队,此举既可维护司令的威严,又能确保作战指挥的得力高效。

刘峙推荐了两位候选人,分别是杜聿明与宋希濂。此二人均出自黄埔一期,军事才能卓越非凡,且深受蒋介石的信赖。蒋介石亦对此提议表示赞同,并最终决定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的副司令,同时兼任前进指挥部主任,赋予其全面负责军事指挥的权力。

在国军内部,普遍的看法是刘峙只是挂名而已,不足以对全局造成影响。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中,国军接连遭受重挫,局势无人能够掌控。于是,蒋介石下令杜聿明前往东北前线指挥,而徐州战区的指挥重任,则暂时落在了刘峙的肩上。

刘峙岂能具备如此能耐,日复一日,唯有拍打那光秃秃的头顶,焦虑不已,不知所措。

临行前,杜聿明早已周密部署,指令李弥、邱清泉、黄百韬、孙元良等部迅速向徐州集结。旨在徐州形成一支庞大的野战兵团,以阻止共军之进攻。

原本依循此计划行事,国军尚存一线希望,依托徐州之地,亦有一战之力。然而,杜聿明离任之后,刘峙胆怯畏缩,不敢再令部队有所调动,生怕打乱部署,一旦战事突起,亦不知如何应对。

刘峙与杜聿明

这延误,便长达21个日夜。在这段极为珍贵的21天中,华野部队迅速向南推进,成功地对黄百韬兵团展开了追击与包围,而杜聿明精心布下的宏伟阵势,却因刘峙的不作为而陷入混乱。

后续的发展,众人皆知。国民党军队错失了最后的良机,在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的合力围剿下,被歼灭80余万之众。其中,徐州剿总所辖部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自此,长江以北再无强大兵力把守,南京门户大开,形同虚设。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惨痛败北,虽然在大势所趋下无可避免,然而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却超出了双方的预料。若国民党军指挥得当、部署周密,至少能够形成僵持的局面。这正是蒋介石所期望的。而刘峙的消极态度,无疑是加速了国民党军队的败亡。

四、流亡出国

刘峙深知此次所犯过失尤为严重,无颜直面蒋介石。因此,他特地派人向蒋介石汇报,表示为了赎回罪过,自己已将胡须剃尽,以剃须明志,誓不消灭共军,绝不复蓄胡须。

蒋介石方才退隐溪口,正忙于构建其幕后的统治架构,对这位无能之辈的猪将,他自是无暇顾及。

刘峙在得不到任何回应后,恐惧感愈发强烈,心中惶恐不安,不知自己将遭遇何种惩罚。于是,他再次通过何应钦,向蒋介石提出了处罚的请求。刘峙身为官员多年,虽未积累多少功绩,却攒下了丰厚的财富。此次,他携带了一大批黄金,用以庆祝何应钦的六十寿辰。何应钦见状心动,便在蒋介石面前竭力美言,不遗余力地为刘峙说好话。经过一番周折,刘峙最终得以免除追究,继续担任总统府的战略顾问。

此刻,国民政府如履薄冰,风雨飘摇,国民党高层诸公纷纷忙于筹划战败后的退路,无人再关注这位失意上将。刘峙虽心灰意冷,却也无需担忧生命安危。然而,世道动荡,他亦难以找到安身之处。

1949年9月,刘峙随国民党中央机关撤退至广州。抵达此地后,他与昔日挚友顾祝同一同探访了黄埔军校的旧址。这座曾孕育出无数国民党军英才的学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显得草木凋零,毫无生机,早已不复当年大革命北伐时期开拓江山、孕育英才的盛况。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刘峙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末日,游览兴致全无,带着满腔的忧伤离开了黄埔军校。

1949年9月20日,刘峙心绪烦闷地抵达香港,因惧怕蒋介石怒火中烧之余再对他施以惩戒,故不敢前往台湾与蒋介石相见。然而,在香港,他孤立无援,缺乏任何可依赖的组织,身为资深官员,如此闲散的生活让他难以适应。反复思量之后,他决定重返蒋介石的身边,即便仍只能担任那个徒有虚名的战略顾问一职,亦在所不惜。

然而,蒋介石心中怒火未熄,遂不准刘峙踏入台湾一步,更通过空中传话的方式,正式宣布免去刘峙的战略顾问职务,责令其返回香港进行深刻反省。

刘峙已完全回归平民生活,往日的陆军二级上将、剿总司令的身份,皆成过往烟云。步入花甲之年的刘峙,顿时感到人生宛如镜花水月,心情愈发低沉。

幸而刘峙素来不喜纠结于细节,仕途无望之际,生活仍需继续。他昔日曾执掌政务与军务,二十年间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于南京、上海、蚌埠、南昌等地购置了大量房产,其价值已超过500万现洋。手握财富,刘峙沉溺于享乐之中,日日穿梭于舞厅与酒吧,身边有三妻四妾相伴,生活过得颇为风流。

不料树大招风,财富招致嫉妒。彼时,香港涌入众多国民党官员与将领,他们大多如刘峙那般失去了往日的官职。其中不乏刘峙昔日的部下,他们认定刘峙所贪之财,理应分得一份。于是,他们结伴登门,半是借贷半是强夺,从刘峙手中勒索了巨额财富。

遭受此次惊吓后,刘峙不敢在香港久留。1950年9月24日,他乘坐船只抵达新加坡,意图在此过上隐居的生活。然而,当时二战虽已结束不久,但东南亚地区仍处于一片动荡之中。刘峙刚一登陆新加坡,便不幸遭遇了一伙强盗,其行李及大部分财物均遭劫掠。惊恐不已的刘峙不敢逗留,只得再次乘坐船只向南航行,最终抵达了印尼的雅加达。

历经辗转流离,刘峙的财富几乎耗尽,已无力维持往日的奢华生活。抵达雅加达后,他勉力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开始了商业尝试。然而,数十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商海之深浅所知甚少,尽管一番努力,资金却悉数亏空,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无奈之下,刘峙只得带着家人搬迁至物价较低的茂物市,勉强维持生计。

幸而刘峙的第三位夫人黄佩芬拥有一段在北平师范大学的三年求学经历,她多才多艺,能文能歌,当她在茂物的一家华人小学求职教师时,校方欣然录用了她。尽管印尼华侨众多,但拥有文化的华人却相对较少,学校中的教师多数文化水平有限,属于半吊子水平。黄佩芬,凭借其北平一流大学的背景,仅上了几堂课便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不久之后,她顺利考取了当地的教师资格证,并在校方的协助下获得了两年的移民居留资格,这一举措为刘峙一家解决了生计的基本问题。

茂物,一个贫困之地,治安状况堪忧。刘峙振作精神,日复一日地护送黄佩芬往返于职场,夜间则将手枪置于枕边,以保障家人的安全。幸而,此地并无旧识打扰,印尼居民将他视作一个失意的富家子弟,无人对他生事。刘峙一家得以安享宁静,宛如隐居在世外桃源之中。

1952年岁初,黄佩芬突然接到家中发来的急电,告知她有要事需即刻归国。然而,她却对放弃小学教员的职位感到依依不舍。于是,她与校长商议,请求由丈夫刘峙临时代课。校长亦对黄佩芬的才干颇为欣赏,便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

刘峙自幼就读于私塾,少年时期接受了正规的军校教育,并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员一职。尽管在战场上表现平平,但他的文化素养却远超常人。他试教了几次课后,教学效果竟出奇地出色。校方对此深感惊讶,未曾想到在这偏远的茂物小镇,竟然隐藏着两位如此杰出的人才。于是,校方正式聘请刘峙,委以重任,让他独立负责教授汉语、作文、历史、地理以及尺牍等五门课程。

随后,黄佩芬完成探亲之旅返校,鉴于她无需再教授先前课程,校长遂将她调至音乐与美术教学岗位。

这位曾身为国民党军陆军上将的英勇之士,如今却与妻子携手投身于小学教育,两人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世事变幻无常,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刘峙本已打算就此终老,不再理会当年那些烦心事。谁知树欲静而风不止。1952年3月,印尼当地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署名刘峙的文章,此文态度偏向共产党。不知道的,还以为刘峙也投奔了中共。刘峙意外地看到这篇盗用自己名字的文章,一时间勾动心中埋藏已久的情绪,我刘峙就算再与世无争,对蒋先生还是忠诚的,投事二主的名,我刘峙绝不能背。刘峙当即给报社去信,声明这个刘峙是假冒的。后来查实,这个假刘峙也不是外人,居然是当年刘峙在保定军校时一位同学的侄子。

报社发布刘峙声明,引发风波。

印尼与台湾之间的交流曾异常紧密,刘峙的突然现身于茂物,不禁令国民党方面深感震惊。自1949年初淮海战役的失利以来,刘峙的名字便在国民党内部迅速销声匿迹。传言四起,有人声称蒋介石已将其处决,亦有说法称刘峙隐匿于香港。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流落至印尼。

印尼国家安全局获悉一名中国上将竟寓居境内,此举令其深感意外,随即发出严正警告,禁止该上将参与任何政治活动。

刘峙所任教的这所小学惊喜不已,竟有幸迎来一位外籍上将授课,这无疑成为了一大亮点。刘峙当时为了贴补家用,同时在另一所中学担任教职。这两所学校均看中了刘峙的名望,意图借助他的声望为学校筹集教育资金。于是,两校纷争不休,纷纷为刘峙的61岁寿辰举办庆典,使得刘峙陷入了一种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

印尼的这一则花边新闻,蒋介石自然耳闻。然而,对于这位年事已高的无能下属,他的行为依然如此不端,竟因区区小事对身边的人大发雷霆,斥责刘峙有损党国形象。蒋介石最担忧的是,中共可能趁机将刘峙争取至大陆,这无疑将加剧对国民党威信的损害。

蒋介石即刻吩咐人传达指令,命刘峙火速返回台湾。刘峙闻讯自是欣喜不已,异国纵然风光,终究非久居之地。1953年11月6日,刘峙携家人经雅加达、曼谷、香港等地辗转,最终抵达台湾。顾祝同、汤恩伯、胡宗南等昔日同袍,于台北机场热切迎接刘峙的到来。

刘峙泪眼朦胧,对顾祝同等人感慨道:“我终于重返了祖国的温暖怀抱,再次沐浴在蒋公的庇护之下。南方的三年时光,宛如一场既绵密又令人恐惧、凄凉而又充满哀伤的梦魇。”

返台后,刘峙拜访蒋介石,却遭到了一顿严厉的斥责。然而,刘峙深知蒋介石的脾气,越是斥责得激烈,越无需担忧。他挺起那肥胖的身躯,宛如一尊木雕般默默承受责骂,不时低头附和,展现出十足的奴才姿态。

果然,蒋介石发了一通火,再也没有追究当年淮海战败的责任,又任命刘峙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后来还加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刘峙虽然还是担任虚职,却也衣食无忧,直到终老。1971年7月15日,刘峙在台北去世,享年79岁。